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这里汇聚了全国超过半数的航天核心研发单位,并拥有完备的航天研发基础设施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近期,北京市科委与中关村管委会宣布,北京的商业航天产业已驶入快车道,特别是在可重复使用火箭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民营火箭企业正逐渐成为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完善的重要驱动力。
3月21日晚,星河动力航天公司自主研发的谷神星一号(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这款火箭不仅具备海陆双发射能力,还能适应多种任务轨道,且性价比出众,成功将6颗卫星送入53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在探索卫星轻量化与智能化的道路上,记者走进了位于北京的一家卫星总装基地。在这里,一颗高分辨率平板结构的遥感雷达卫星正在进行振动测试,以模拟火箭发射时的力学环境,确保其能够承受住极端条件。
据该企业介绍,目前已有约四十颗不同型号的卫星正处于研发阶段,并逐步进入批量化生产。其中,自研的0.5米高分辨率遥感相机已在轨成功验证,其成像品质优异,成本降低了近一半,这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是一个重大突破。
为了助力商业航天的发展,北京的多个航天科研院所纷纷打造设备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便是其中之一,它利用国家实验室体系,整合了电磁试验、计量检测等四大类可对外开放的试验项目,共计200多项,为商业航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该研究院的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无限辐射发射特性”的测试,严格的测试标准确保了商业火箭发射的可靠性。而在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通过研发智能检测技术,实现了对运载火箭质量管理的全面覆盖。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各商业航天企业正全力推进技术攻关。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唐德可表示,他们正在扩大卫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的解算处理,将极大增强我们对世界的观察能力。
北京星辰未来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在策划建设和运营一个巨型算力卫星星座。这一创新举措将使得卫星数据计算更加及时和经济,未来,遥感卫星的数据处理将不再需要回传地面,而是在天上直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