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汽车,这家在电动汽车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年的企业,近期似乎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股价在历史低点徘徊,市值已萎缩至不足百亿美元,这一切的导火索包括低价增发、比亚迪闪充技术的冲击,以及市场对蔚来换电模式的质疑。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蔚来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措施。从组织架构调整到裁员,蔚来汽车UR Fellow、PT能源、NIO House运营及售后等多个部门均受到了波及,裁员比例高达10%。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蔚来原本寄予厚望的手机业务也因产出比不达标而被大幅削减,手机软件团队被并入数字座舱团队,以求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
蔚来CEO李斌曾公开表示,进军手机行业是出于对蔚来车主使用苹果手机的比例高达60%的担忧。苹果封闭的生态系统让蔚来难以打造车与手机之间的无缝互联,一旦苹果涉足汽车领域,蔚来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然而,造手机这一决策并未如预期般为蔚来带来转机,反而成为了沉重的负担。
在智能汽车时代,车与手机的互联无疑是关键一环。但车企亲自下场造手机,却并非明智之举。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更看重的是软硬件配置、影像能力、游戏体验等,而非仅仅是与汽车的互联功能。愿意花费数千元购买一款“车钥匙”级手机的消费者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将其作为备用机来使用,这无疑是舍本逐末。
与此同时,手机厂商也在积极寻求与车企的合作,以打造更加完善的手车互联生态。OPPO、vivo、荣耀等品牌纷纷推出了可与车机系统无缝对接的软件应用,如OPPO的Car+车联、vivo的Jovi InCar等。这些应用不仅实现了手机服务到车机的无缝流转,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车载服务体验。
华为和小米更是凭借其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深厚积累,积极涉足造车领域,并致力于打造基于自身生态系统的手车互联生态。华为鸿蒙智行已经吸引了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车企加入,而小米则通过CarWith等应用为其他品牌汽车提供互联功能,同时也在积极建设充电补能网络。
手机厂商与车企的合作不仅限于互联功能的对接,更在于共同打造更加完善的车载服务生态。例如,vivo与大众、长安欧尚、小鹏等车企的合作,不仅提供了手机车钥匙、车控等功能,还定制了手机智慧座舱方案。而OPPO则与上汽、理想等车企携手,共同探索手车互联的新模式。
被星纪时代收购后的魅族,也在积极寻求与车企的合作。凭借Flyme Auto系统,魅族已经与吉利汽车旗下的多个品牌车型实现了手车互联,并推出了无界智行开放平台,以吸引更多车企加入。
然而,面对华为、小米等强劲对手,第三方车企在与手机厂商的合作中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如何确保与手机厂商的合作不会受到对方的限制或索要高额服务费用,成为了车企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OPPO、vivo、荣耀等手机厂商与第三方车企的抱团取暖,成为了抗衡华为与小米的最佳选择。
在智能汽车日益普及的今天,手车互联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车企与手机厂商之间的深度合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相信会有更多车企与手机厂商携手共进,共同打造更加智能、便捷、舒适的车载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