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作为新能源市场的一名后起之秀,凭借其首款车型SU7迅速崭露头角。据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SU7已交付超过13.6万辆,且订单量依旧居高不下。进入新的一年,该车型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仅1月份便交付超过2万辆。雷军更是在近期宣布,将全年交付目标由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展现出对市场的坚定信心。
雷军近期采取的一项资本运作策略引发了广泛关注。他通过配股方式,既避免了实质减持,又为集团迅速注入了大量资金。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雷军对资本市场运作的深刻理解,也透露出小米当前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尽管小米账面上拥有超过1700亿元的资金,但其中大部分为短期投资和定期存款,实际可动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336.61亿元。
小米汽车业务的快速发展背后,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尽管SU7车型销量火爆,助力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业务上取得显著收入,但该业务板块依旧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每卖出一辆车,小米便亏损4.53万元。随着产能的进一步扩张,今年的亏损额有可能会突破100亿元。小米在研发端的投入也持续高压,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
为了应对资金压力,小米不得不采取配股融资的方式。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填补资金缺口,还能支撑其战略野心。雷军曾表示,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这场造车战役对于小米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赌局。特斯拉等先行者已经证明,造车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耐心,而小米能否在短时间内跑通商业模式,实现盈利,将直接决定其在这场赌局中的胜负。
配股完成后,小米的资产负债率预计将下降2-3个百分点,财务结构将更加健康。同时,这笔资金也将为小米在AI等业务方面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持,为未来的竞争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一操作也伴随着短期估值承压和更大风险。如果造车业务持续亏损,或新技术研发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小米可能会陷入融资-烧钱-再融资的恶性循环。因此,这笔资金的使用效率将直接决定小米汽车未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