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新能源出海挑战加剧:德企经销商濒临破产,中企海外策略亟需转型

时间:2025-03-31 20:26:16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在德国深耕新能源市场多年的李先生,近年来亲眼见证了中国新能源产品“出海”的波澜壮阔。作为连接中国与德国新能源市场的桥梁,他所在的公司原本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李先生于1968年出生,至今已在德国度过了超过十年的时光。他最初为一家中国企业工作,后来加入了一家德国经销商,担任产品总监,主要负责将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引入德国市场。这些产品包括组件、逆变器、电池和储能系统等,广泛应用于德国的安装商和终端用户。

然而,尽管欧洲对新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李先生所在的公司却陷入了经营困境,濒临破产。他坦言,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德国本土,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中国产能扩张过快、欧洲市场效率低下、中企降价竞争以及欧洲经销商数量激增等。

李先生指出,此前在俄乌冲突的刺激下,中国企业对欧洲市场的需求量过于乐观,导致短期内大量产能释放。然而,欧洲市场的消化能力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吸收如此多的产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中企不断降价,但这在欧洲市场却适得其反,导致经销商库存积压,现金流紧张。

欧洲市场的传统观念和秩序也对中企的营销策略提出了挑战。在欧洲,降价销售被视为非常规手段,容易引发客户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担忧。因此,中企在降价的同时,也面临着品牌形象受损的风险。

李先生还提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经销商直接进入欧洲市场,他们价格便宜、效率高,对传统的欧洲经销商构成了巨大威胁。这些中国经销商往往采用本地化运营模式,聘请本土人员,提高销售效率。这使得像李先生所在的公司这样的传统经销商失去了竞争优势。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李先生认为中企在海外市场深耕需要作出改变。他建议中企首先要改变思维和认知,避免只关注卖货而忽视品牌建设的倾向。在欧洲市场,品牌是赢得客户信任的关键。中企应该学习外企进入中国市场时的做法,成立本土办公室,招聘本土人员,进行品牌推广和销售。

同时,李先生也呼吁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要学会抱团取暖。他指出,目前有上万家中企涌入海外市场,这不仅加剧了竞争,还容易让欧洲人形成“中国制造质量不行”的偏见。因此,中企应该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品牌形象和市场秩序。

在谈到欧洲市场的未来时,李先生表示尽管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欧洲对新能源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他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中企在欧洲市场的前景仍然广阔。

然而,他也提醒中企要警惕盲目扩张和低价竞争的风险。在海外市场上,中企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李先生表示他个人也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回国发展。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欧洲设立桥头堡,他在德国的工作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优势。他希望回国后能够继续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