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起交通事故再次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议题推向风口浪尖。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后是否更易起火的担忧,成为了业界亟待解答的疑问。
新能源汽车碰撞起火事件频发,如同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车企与消费者之间。尽管车企不断强调动力电池的安全性,甚至通过针刺实验来证明电池的可靠性,但交通事故中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案例仍时有发生,引发消费者的广泛质疑。这样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碰撞安全性是否真的堪忧?是否有可能完全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搭载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确实存在碰撞后起火、自燃等风险,且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的起火更难扑灭,危险性更高。这一观点引起了研发、制造、销售和使用各方的广泛关注和警惕。
然而,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安全问题是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全盘否定。实际上,从数据上看,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率并不一定高于燃油车。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透露,2023年第一季度,自燃车辆中燃油车数量为18360辆,而新能源车仅为640辆。从起火率来看,新能源车的比例甚至略低于燃油车。
那么,为何在公众舆论中,新能源汽车起火的事故似乎更为频繁呢?一方面,作为新兴产物,新能源汽车相比存在了上百年的燃油车更受社会关注;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火势迅速蔓延,扑灭难度极高,甚至伴随爆炸,这使得每一次事故都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那么,新能源汽车为何会起火?又为何难以扑灭呢?汽车行业从业者李特(化名)解释称,电池热失控与其化学性质密切相关。锂电池依靠锂离子在电池的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充放电,而锂作为一种活泼的金属,本身就决定了锂电池易燃易爆的属性。起火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内部原因包括生产制造工艺不佳、电池内有杂质或毛刺、电池老化等;外部原因则包括碰撞、高温等。
目前主流新能源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主要有两种:三元聚合物锂电池(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其中,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更大,有利于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然而,当锂电池发生热失控后,会持续放热并产生大量可燃混合气体,如果内部的化学反应仍在继续,即使外部明火被扑灭,也容易发生反复复燃现象。再加上锂离子电池狭小密闭空间的结构特点,在安全阀失效的情况下,能量的积压足以引发爆炸。
针对新能源汽车起火难以扑灭的问题,李特表示,锂电池着火时往往伴随化学反应,从外部降温无法迅速降至其不活跃的温度,极易复燃。三元锂电池中的化合物含氧,受热后容易释放出氧分子,使得常用的阻隔氧气的灭火方式基本无济于事。
那么,新能源汽车起火能否避免呢?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从根源上解决新能源车热失控问题,最终需要从技术创新出发。然而,目前技术还并未达到完全杜绝热失控的程度。动力电池安全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涵盖电池选材、制造工艺、安全测试以及日常使用等多方面因素。各电池厂家都在为动力电池安全性能的提升而努力,例如通过智能化强化电池冷却系统或散热系统、加大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制力度和普及应用速度等。
除了技术创新外,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来防范电池安全风险。从企业角度来看,电池厂商和整车厂应在国家相关标准的指导下,更加明确动力电池安全性的目标,在设计阶段就应确保电池在各种极端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同时,还需要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来保驾护航动力电池安全,并为电池配置高效的散热系统。从消费者层面来看,应提高安全意识,了解自己所购买的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配置,主动养成安全用车习惯。
业内人士还呼吁,动力电池企业和车企之间应共享更多数据,以便对电池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尽管目前企业之间以“商业秘密”为由不开放数据,但已有相关规定要求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安全强审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要求制造销售和驾乘各方都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相信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技术和监管都是逐步推进的,需要时间和耐心。在此期间,切勿因噎废食,对新能源汽车的持续稳定发展充满信心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