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一场重大变革,新能源汽车的“绿牌特权”或将成为历史,迎来“油电同权”的新时代。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广泛热议,特别是3.1亿燃油车主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并非欢庆,而是深深的忧虑。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在性能上已经全面超越了传统燃油车。例如,20万元级别的电动车,零到百公里加速时间可以轻松达到4秒以内,并且标配智能驾驶和OTA升级功能。相比之下,燃油车要达到同等配置,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在续航方面,电动车普遍超过了600公里,部分增程式电动车甚至可达2000公里,彻底解决了早期的“里程焦虑”。
另一方面,燃油车的内燃机技术已接近发展的极限。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已经宣布停止研发燃油发动机,转向电动化。即使取消绿牌,电动车的电费成本仍然只有燃油车油费的1/3到1/5,保养费用也更为低廉。以年均行驶2万公里计算,电动车的年均使用成本约为4000元,而燃油车则高达1.5万元。
燃油车还需要承担高额的税费,如油价中近50%为税收,而电动车仅需缴纳17%的增值税。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燃油车面临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欧洲已经计划2035年禁售燃油车,中国也在制定更为严格的国七排放标准,要求燃油车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
主流车企的电动化战略已经势不可挡。大众计划在2030年前在欧洲停售燃油车,丰田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电动车,并计划在2030年在北美市场实现80%的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也推出了纯电车型。传统车企的转型进一步压缩了燃油车的市场空间,消费者对燃油车的未来信心不足。
如今,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已经不仅仅是因为政策优惠,更多的是看重其产品力。以比亚迪为例,其“油电同价”策略直接冲击了燃油车市场,A级燃油车市场份额被大幅蚕食。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认为新能源车的智能化体验是核心吸引力。
电池技术的突破和规模化生产使得电动车成本持续降低。2024年,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较2018年下降了60%,推动了电动车价格的下降。而燃油车则受制于原材料价格波动和排放升级成本,降价空间有限。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激增,燃油车的保值率也在下滑。以某日系品牌为例,其燃油车三年保值率从2021年的65%降至2024年的48%。
随着车企缩减燃油车产能,4S店维修资源也向新能源车倾斜。一线城市已有30%的燃油车专修店转型或关闭,燃油车车主面临“修车难、配件贵”的困境。即使取消绿牌,燃油车仍需应对潜在的政策风险,如海南拟对新能源车征收养路费,而燃油车仍承担更高的税费;部分城市可能通过拥堵费、排放分区等隐性政策限制燃油车使用。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插电混动和增程式车型或将成为短期内的赢家。它们既能享受新能源车的部分优势,如低油耗,又可规避纯电车的续航焦虑。理想、问界等品牌已经凭借增程式技术抢占了市场。而高端燃油车,如性能车、豪华车,虽然仍有一定市场,但其定位将转向小众化,短期内难以被电动车完全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