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新能源汽车碰撞起火,五分钟逃生黄金期真的够用吗?

时间:2025-04-03 11:27:31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近期,一起涉及小米SU7电动汽车在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的碰撞起火事故,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上。事故导致三人不幸遇难,关于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及应急处理措施成为热议话题。

据小米汽车官方声明,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驾驶员在接管车辆后进行了减速和转向操作,但随后仍发生了碰撞。晚间,小米汽车进一步澄清,起火并非自燃,而是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导致整车系统严重受损的结果。尽管事故的具体原因尚待官方调查结论,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普及率不断提升,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公众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愈发关注。事实上,针对电动汽车火灾问题,相关部门已出台了一系列标准与规定。今年2月,《纯电动汽车火灾缺陷分析方法》正式实施,旨在规范电动汽车火灾事故的调查与缺陷分析,但现有国标在高速碰撞场景下的适用性仍有待加强。

根据现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T 31498-2021),电动汽车在碰撞后的30分钟内,动力电池包不应爆炸、起火,且不应有电解液溢出到乘员舱。同时,动力电池在热扩散导致乘员舱危险前五分钟内应发出报警信号。然而,这一标准在高速撞击等极端情况下的有效性备受质疑。消防安全专家指出,实验室标准与真实道路场景存在显著差异,不能简单地将五分钟作为逃生黄金时间。

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已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发布,并于2026年7月起实施。新版本将强制要求动力电池在热扩散后不起火、不爆炸,并明确了报警信号的发出时间以及无可见烟气进入乘员舱的要求。这一更新无疑将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

尽管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在不断提高,但公众对于电动汽车是否更容易着火的疑虑仍未消散。据中国消防微信公众号披露,2024年共发生多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同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因“起火风险”被召回的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高达16.4%。然而,也有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率实际上低于燃油车,这一结论虽引发争议,但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的焦虑。

电动汽车起火后的救援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电动汽车起火温度高、灭火难度大,给消防救援带来了巨大挑战。消防救援人士建议,在火灾初期应优先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扑救,为逃生和后续救援争取时间。同时,对于使用电池的车辆,应明确标注电池类型及灭火所需专用设备,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正确措施。

面对电动汽车安全性能的持续关注和公众疑虑,相关部门和企业正在不断努力提升标准、加强技术研发和应急处理措施。然而,在实验室标准与道路极端场景之间仍存在割裂,如何有效弥合这一差距,将是未来电动汽车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