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这一曾经在中国市场傲视群雄的豪华汽车品牌,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销售挑战。
回想往昔,保时捷4S店内,消费者若想提车,无不需经历一番“定制”之旅——每台车均须选装,从无例外,更别提打折优惠。现车稀缺,提车动辄需等待数月乃至年余,不愿久候者,则需加价以求优先。保时捷的尊贵与稀缺,仿佛成了其不变的标签。
然而,时光荏苒,至2024年,保时捷的辉煌似乎已成过往。在中国市场,保时捷不再风光无限,反而开始打折促销,折扣力度之大,低至六折,就连入门级的Macan,也不再遥不可及,仅需不到40万即可拥有。这一幕,着实令人咋舌。
销量数据揭示了保时捷的困境。2024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大幅下滑28%,成为全球唯一出现下滑的市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保时捷不得不放下身段,以打折促销应对。
步入2025年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依旧不容乐观。新车交付量仅为9471辆,跌幅高达42%,创下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历史新低。如今,中国市场在保时捷全球销量中的占比已滑落至13%左右,远不及高峰时期的30%。
那么,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缘何失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消费观念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保时捷所代表的身份象征已不再那么重要。如今,拥有一台保时捷已不再是难事,它已无法再彰显车主的独特地位。
另一方面,保时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滞后,也使其在中国市场失去了竞争力。中国市场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战场,而保时捷却仍以传统燃油车为主,智能化水平堪忧。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保时捷显然已落伍。
为了自救,保时捷不得不向中国市场低头。一方面,它加大了电动车的推出力度,如Taycan车型及纯电动Macan等;另一方面,它开始与中国企业合作,补课智能化。保时捷的母公司大众汽车集团已与地平线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致力于提升保时捷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
然而,当保时捷开始放下身段,转型电动,并与中国企业携手共进时,我们不禁要问:如今的保时捷,还是曾经那个令人仰望的保时捷吗?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