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浩瀚星空中,固态电池如同一颗即将璀璨升起的新星,正吸引着整个行业的目光。2025年,被视为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的关键一年,各大车企纷纷亮出底牌,角逐这场未来动力技术的盛宴。
上汽集团在这一赛道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4月10日晚,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宣布,上汽新一代固态电池即将在今年年底于全新MG4车型上实现量产应用,而更为先进的“光启电池”则计划在2027年面世。这款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更是高达820Wh/L,电池容量超过75Ah,且在极端条件下依然能保持卓越的安全性能。
固态电池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其采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了传统锂电池中的液态电解质,理论上能够大幅提升能量密度、延长续航里程、加快充电速度并增强安全性。这一技术突破被视为动力电池领域的“圣杯”,多家车企已将其纳入未来战略规划的核心。
丰田、日产、大众等国际巨头同样不甘落后。丰田计划在2025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量产,日产则将在同年建立全固态电池试点生产厂,并计划在2028年将其应用于汽车上。大众集团与美国QuantumScape公司携手,也计划在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福特和比亚迪也都在加速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分别预计在2026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和实现商业化应用。
然而,在固态电池的热潮中,也不乏冷静的声音。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直言,2025年大规模应用固态电池的说法不负责任。他强调,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至少需要8到10年时间,目前所谓的“固态电池”多为半固态或准固态,与真正的全固态电池存在本质区别。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其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投入已超过10年,拥有500多项相关专利。
面对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挑战,东风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固态电池量产和商业化仍存在较大难度,主要难点在于原材料供应链及电池制造设备的不完善,以及固态电池成本偏高。尽管如此,东风汽车仍在加速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在6省10市示范运营超过220万公里,并构建了覆盖全价值链的技术体系。
在固态电池技术备受期待的同时,液态电池也在不断进步。松下执行副总裁中岛幸男指出,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上的优势正被新型液态电池快速追赶,多种电池技术并行发展是必然趋势。松下的4680型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达到300Wh/kg,成本仅为固态电池的40%。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黄佳教授认为,将全固态电池视为电池技术的唯一发展方向是片面的。动力电池行业将呈现多元化并行状态,液态电池会持续优化,固态电池也会加速商业化。这一观点得到了东风汽车相关负责人的认同,他表示,未来动力电池行业将朝着“技术多元,生态闭环”的格局发展。
在这场动力电池的技术革命中,固态电池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角色。然而,其商业化之路并非坦途,需要克服诸多技术和成本上的挑战。与此同时,液态电池也在不断进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未来,动力电池行业将呈现多元化并行的格局,各种技术路线将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