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浪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逐渐显现:众多新兴汽车制造商的产品线上,纯电动与增程式电动车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技术层面更为复杂的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却鲜有露面。这背后并非新势力们对插混技术不感兴趣,而是面临着重重挑战,使得他们难以涉足这一领域。
从技术层面剖析,插电式混合动力与增程式电动车在架构上存在紧密联系,但插混技术无疑更为先进。可以简单理解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是在增程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发动机直接驱动的能力。增程式电动车采用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发动机仅作为发电装置,不直接参与车辆驱动,这种设计虽然简洁,但存在能量转换效率上的损失。相比之下,插电式混合动力采用的混联式结构,则能够在不同工况下灵活切换工作模式,避免能量转换过程中的损失,同时在需要时,发动机和电机可以并联工作,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输出。
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的这种灵活性,使其能够在各种工况下保持各部件的最佳工作效率。实际测试数据显示,优秀的插混系统在高速行驶时,油耗相比同排量的燃油车可降低30%以上,即便与增程式电动车相比,也展现出明显的优势。例如,比亚迪的DM-i系统,在NEDC工况下的百公里油耗可低至3.8升,而同等尺寸的增程式电动车在电池耗尽后,油耗往往高达6-7升。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不同动力形式的汽车各有千秋,但插电式混合动力在当前阶段展现出了独特的综合优势。纯电动车在驾驶品质、使用成本和环保性上表现抢眼,但里程焦虑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增程式电动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里程焦虑,但一旦电池电量耗尽,驾驶体验和经济性都会大打折扣。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则能够兼顾日常短途通勤的纯电行驶需求,以及长途出行时的混动模式,无需改变驾驶习惯,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平衡的选择。
资质壁垒也是新势力车企难以涉足插混领域的重要原因。根据现行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分为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不同类别。新势力车企大多通过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的方式获得准入资格,因此其产品线自然限定在纯电动范畴。而增程式电动车由于结构与纯电动车高度相似,仅增加了一个燃油增程器,因此也被纳入同一资质范围。相比之下,传统车企凭借燃油车生产资质,可以自由开发插电混动车型,这种资质上的限制,使得新势力在动力形式选择上处于不利地位。
当前,新势力车企在插混领域的缺席,无疑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发展,资质管理体系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以允许新势力车企开发插混产品,从而促进市场的充分竞争。同时,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本身也在不断进步,下一代插混系统将朝着更高电压、更大电池、更强电驱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模糊与增程式电动车之间的界限。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迎来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健康生态,为不同使用场景的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