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鄙视链现象,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席卷整个市场。在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不同阵营的车主和车企之间,形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昔日,德系车以其强大的V12发动机稳坐鄙视链的顶端,日系混动技术虽实用,却常被视作缺乏激情的选择,而国产车则因模仿痕迹过重,长期处于鄙视链的底层。然而,新能源革命的到来,彻底颠覆了这一格局。
新能源车主与燃油车拥趸之间的分歧日益加剧。小米SU7车主自豪地宣称其百公里加速性能足以碾压超跑,而燃油车爱好者则坚守V8发动机的轰鸣才是驾驶的灵魂,对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和电池寿命问题嗤之以鼻。在这场动力系统的较量中,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与此同时,科技巨头跨界造车,以强大的算力和智能化功能为卖点,对传统车企构成了巨大冲击。华为等企业的加入,让市场充斥着1000TOPS算力、城市NOA全覆盖等高科技术语,将BBA等老牌车企的底盘调校和机械精密性贬为旧时代的遗物。如今,车企若能在发布会上宣布城市NOA覆盖城市数量和日活用户增长数据,远比获得任何奖项更能吸引资本的关注。
在这场技术参数的狂欢中,传统车企也不甘示弱,他们搬出碰撞测试五星级评价和工匠精神,试图挽回失去的话语权。然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似乎每个群体都在寻找自己的优越感,而这场游戏早已超越了产品本身的较量,成为了一种身份价值的体现。
更有趣的是,就连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形成了一条隐形的鄙视链。在求职市场上,一二线新造车企业、传统车企孵化的新品牌被视为香饽饽,而传统主机厂和二三线新造车企业则相对逊色。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岗位更是炙手可热,加入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仿佛已经“上岸”,而传统车企的员工则被视为即将被淘汰的“遗老”。
在这场大型“骂战”中,用户既是参与者也是受害者。他们被资本塑造成品牌的传教士,购车行为变成了一场价值观的站队。蔚来车主在NIO House里品尝特调饮品,谈论换电体系的优势;理想车主则标榜自己是“奶爸车”的忠实拥趸。这些看似自发的行为背后,其实是车企精心策划的符号战争。
消费者们以为自己正在参与一场自由的价值观博弈,实则早已被车企编织的迷宫所困。特斯拉的“赛博科技”光环、理想的“家庭关怀”人设、华为的“民族科技”标签,都是车企为消费者预设的身份通行证。用户之间的争论,表面上看是关乎实用价值,实则只是不同符号阵营的忠诚度宣誓。
然而,在这场看似混乱的鄙视链中,用户的反馈也正在悄然改变产业格局。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改良轨迹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用户对冬季充电速度的吐槽推动了脉冲自加热技术的开发;对电池包空间侵占后备箱的抱怨催生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方案。极氪001的闪电迭代、小鹏G9定价风波后的快速调整、理想MEGA的负面讨论导致战略调整,都证明了消费者的“用脚投票”具有改变游戏规则的力量。
在这场充满傲慢与偏见的狂欢中,我们看到了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技术壁垒的崩塌速度远超想象,每一次技术跃迁都在重塑鄙视链的坐标轴。未来的汽车市场,或许将不再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持续进化的幸存者。比亚迪、吉利、华为、特斯拉等企业,或许仍会互相鄙视,但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在学习如何与鄙视链共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