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中,人工智能(AI)已成为新的战场。特斯拉CEO马斯克的一条推文,将这场“AI人才争夺战”推向了高潮,揭示了科技公司为争夺顶尖AI人才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谷歌AI部门首席科学家跳槽至OpenAI,年薪飙升至约4700万人民币;微软则不惜将整个技术团队“打包带走”,只为挖走AI初创公司Inflection的CEO苏莱曼。谷歌甚至采取极端措施,付钱让部分AI员工赋闲一年,以防止他们投奔竞争对手。
在国内,BATZ(百度、阿里、腾讯、字节)四大家族同样在AI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战略投入正朝着千亿量级迈进。百度过去十年在AI上的投入高达1800亿元,年均研发投入近300亿;阿里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至少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腾讯的AI战略已进入重投入期,全年研发投入达706.9亿元;字节跳动则计划2025年斥资120亿美元开发AI芯片,全年AI及相关算力、芯片研发资本开支规模预计达约1500亿元。
在这场“AI军备赛”中,BATZ四大家族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技术方向与发展路径。百度致力于全栈技术路线,构建了包含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在内的全栈式技术生态,通过开源生态与政企协同,实现技术普惠。阿里则采取“刀刃向内”的场景深耕战略,依托电商、金融、物流构成的万亿级场景生态,构建垂直领域的技术护城河。腾讯和字节则在大家聚焦大模型、技术底座时,打开了其他维度的战场。腾讯以“混元大模型”为技术底座,打造轻量化AI助手生态,通过开源策略吸引开发者,将AI能力融入高频场景。字节则以短视频和AIGC为核心,用AI重写内容生产方程式,实现内容生产的降本增效。
阿里通过将AI能力嵌入支付宝、菜鸟、盒马等核心业务场景,形成“AI即服务”的生态网络,同时将夸克升级为“AI超级框”,打造AI时代的“超级入口”。腾讯则更急于打破内部资源壁垒,强化AI应用与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以C端入口为支点、云能力为杠杆,撬动产业智能化升级红利。字节在挖掘AI生态的“泛娱乐场景”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其他领域的AI应用,如将云雀大模型嵌入抖音电商场景,推出多款覆盖聊天、社交、教育等领域的AI应用。百度则在B/G端卡位上较为明显,通过免费开放文心4.5、与芯片厂商合作等方式,抢占政企市场,打造长期竞争力。
然而,这场AI竞赛并非只有技术上的较量。人才攻防战同样如火如荼。百度招聘重心转向“金融+AI”、“医疗+AI”的复合型人才,阿里重启招聘,超半数与AI相关,腾讯走“产学研三位一体”路线,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字节则用真金白银打破技术代差,网罗核心AI人才。这四家企业也共同面临着一些非技术难题,如台积电断供阴影下的算力重构、ROIC决定战略空间等。
尽管面临着相似的市场挑战,但各家的破局之道并不相同。百度可参考微软Copilot路径,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化能力;阿里可通过县域经济数字化开辟下沉市场,利用“县域经济+AI普惠”争取更多市场份额;腾讯要聚焦B/C端场景闭环,在AI领域大胆创新,同时通过隐私计算释放微信数据价值;字节则应提炼短视频非结构化数据价值,构建垂直领域的AI模型,以优化业务决策和用户体验。
当前,AI竞争已从参数竞赛转向生态渗透率的较量。参数规模或融资额将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能否将技术转化为用户高频依赖的“数字水电”,才是决定企业商业天花板的重要因素。随着通用大模型技术逐渐成熟,AI行业正从“拼算力”转向“拼场景”、“拼服务”,医疗、教育、金融等民生领域将成为AI普惠价值释放的主战场。
在这场AI竞赛中,BATZ四大家族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然而,中小AI企业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创业公司来说,如何在与大厂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AI公司可以更多集中在应用层面上,更多地去做AI的技术落地工作,让AI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在AI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AI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那些能实现“技术纵深度×生态渗透率×社会价值感知”三元平衡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下一个十年的真正定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