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一份引人注目的成绩单。根据乘联分会发布的数据,狭义乘用车在3月份的产量达到了248.1万辆,实现了11.5%的同比增长。批发销量则达到241.2万辆,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了8.9%和36.4%。尤为零售销量达到了194万辆,同比增长14.4%,环比涨幅更是突破了40%。新能源零售市场的渗透率在年内首次超过了50%,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发展势头。
3月份,乘用车生产与批发销量均创造了历史新高,零售销量也仅略低于2018年3月创造的198万辆的历史高点。乘联分会在报告中指出,得益于国家“双新”政策的推动,价格战已逐渐缓和,行业内卷状态有所改善。3月的零售同比增速达到了近10年之最,成功扭转了近10年同期零售增速偏低的局面。
然而,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却隐藏着行业增速放缓的隐忧。尽管新能源乘用车在3月份产量达到116.5万辆,同比增长43%,零售销量99.1万辆,同比增长38%,但燃油车市场却呈现出“量价双降”的局面。传统燃油车尽管促销幅度高达22.1%,但零售同比增速仅为3.8%,远低于新能源汽车的38%增速。
中国品牌汽车在3月的批发与零售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66%和63%,同比上涨7个百分点。其中,比亚迪和吉利汽车继续领跑零售和批发销量榜。比亚迪零售销量达到29万辆,同比增长11.5%,市场份额达到15%;吉利汽车零售销量19.5万辆,同比大涨70.5%,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尽管合资燃油车在大幅促销后,仍勉强在零售销量Top 10中占据半壁江山,但外资品牌在华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汽-大众虽仍位居第三,但零售销量同比下滑7.8%,成为Top 10中唯一同比下滑的车企。与此同时,德系、日系和美系品牌的零售份额也均有所下降。
豪华车市场尽管在3月环比大涨68%,但同比仍下降7%,表现疲软。即使在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推出各种优惠促销政策后,销量表现依然不佳。在自主品牌快速崛起并谋求高端化的背景下,传统豪华品牌的颓势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
3月份中国汽车销量的显著增长,以及整个一季度的强劲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层面为提振经济、扩大内需而推出的多项促销措施。然而,随着国家补贴力度的减弱以及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退坡,市场内生动力或将显著减弱。
价格战虽然逐渐趋于“温和”,但车企盈利的隐忧依然存在。3月降价车型数量较去年大幅减少,但车企仍在通过“年款增配”和“隐性权益”来转移成本压力。数据显示,汽车行业利润率明显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多家主要中国汽车上市公司遭遇业绩下滑,江淮汽车甚至由盈转亏。
在市场需求逐步放缓的背景下,车企之间的价格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从而压缩利润空间。同时,复杂的外部环境也对中国汽车出口造成了实质冲击。尽管新能源汽车出口涨幅明显,但欧洲和美国对中国汽车的限制与封锁仍然是中国车企全球化步伐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