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未来,我们的太阳将步入暮年,膨胀成红巨星,地球和其他内行星或将难逃被吞噬的命运。长久以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是恒星与其行星相遇的唯一终局。然而,最新的天文观测结果却揭示了行星灭亡的另一种惊人可能性:行星可能会主动撞向自己的母恒星。这一发现已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这一惊人发现源自NASA的JWST空间望远镜的观测。天文学家们发现,一颗位于银河系内、距离地球约1.2万光年的恒星,其周围发生了一次异常的天文事件。最初,研究人员认为这颗恒星在膨胀成红巨星的过程中吞噬了一颗行星。然而,利用JWST更为精细的观测数据,科学家们推翻了这一初步结论。
故事的主角是一颗看似普通的恒星,它曾在2023年爆发出一阵强烈的光芒,被帕洛玛天文台的兹威基瞬变设施捕捉到。当时,观测数据似乎表明,这颗恒星在生命的末期吞噬了一颗行星,这被认为是天文学家首次直接观测到此类事件。然而,当科学家们利用JWST再次观测这一区域时,却发现了截然不同的真相。
新的观测数据显示,这颗恒星实际上还处于相对“年轻”的阶段,远未达到膨胀成红巨星的时期。这意味着,它不可能膨胀到足以吞噬行星的程度。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那颗与木星大小相当的行星,在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里,其轨道逐渐收缩,最终与恒星发生了灾难性的合并。这次合并不仅导致恒星向外抛射出大量气体,还揭示了行星的一种“自杀式”终结方式。
研究人员推测,这颗行星的“死亡螺旋”可能始于恒星的强大引力对行星产生的潮汐力。这种持续的拉伸变形导致行星内部产生摩擦,消耗轨道能量,使其逐渐靠近恒星。当行星足够接近时,开始掠过恒星的大气层,受到巨大的拖拽力,最终在解体的同时加速坠入恒星内部。
尽管这一新分析为行星的“自杀”行为提供了初步解释,但科学家们强调,目前仍处于研究初期。JWST的观测主要集中在红外光波段,未来计划利用更宽广的观测光谱范围进行深入研究,以验证这一假说。科学家们还指出,恒星与地球之间的尘埃可能遮挡了部分光线,导致恒星看起来比实际更暗淡。因此,需要更多的观测数据来排除或证实这种可能性。
对于这一惊人发现,天文学家们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他们认为,随着位于智利的Vera C. Rubin天文台即将投入运行,天文学家们将获得更为高分辨率的宇宙图像。这有望揭示更多类似行星螺旋坠向毁灭的宇宙现象,从而进一步了解这类事件的普遍性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