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严冬,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多度的极端环境下,驾驶电动车曾被视为一项冒险。许多人因担心电量骤减、车辆抛锚,甚至担心在寒冷中无助地等待救援,而对电动车望而却步。
然而,这一局面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宁德时代近期推出的骁遥超级增·混电池,正逐步改写这一现状。这款电池在零下40℃的极端寒冷条件下仍能稳定供电,确保了电动汽车在极端天气下的正常运行。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款电池仅需10分钟即可为车辆补充280公里的续航里程,而其纯电续航里程更是高达400公里起。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刷新了电池性能的标准,更预示着燃油车时代的终结或已为期不远。
为何会有如此断言?事实上,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早已具备燃油和电力双重驱动能力。即便没有宁德时代的这款新型电池,它们也已展现出强大的性能。例如,比亚迪宋Pro DM-i的综合续航里程高达1360公里,综合油耗更是低至1.86L/100km,其表现已足够令人惊艳。
试想,若将这款新型电池应用于此类车型,其续航里程将进一步提升至何种程度?一箱油加一次电,轻松突破1500公里续航,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车型同样可以加油,且油耗远低于传统燃油车。
当然,有人可能会提出成本问题,认为这款电池成本高昂,短期内仅能应用于售价20万以上的增程式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初期,都会经历一个高端市场的试水阶段。电动车市场同样如此,从最初的Model S、小鹏P7、蔚来ES8等三四十万的车型开始,逐步向更广泛的市场渗透。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能源技术的下放速度远超人们预期。曾经高昂的电池包成本已大幅下降,而先进的“800V平台+碳化硅+高压快充”技术也已不再是旗舰车型的专属。如今,搭载新型“增混电池”的增程式车型虽然起步价仍在20万以上,但未来这一价格门槛很可能会迅速降低。
一旦量产规模扩大、供应链成熟,这款电池的成本将迅速下降,进而推动搭载该电池的车型价格亲民化。届时,这一技术冲击将不仅限于中高端市场,10万级别的燃油车也将面临真正的“降维打击”。面对同价位且同样可以加油的新能源车型,消费者将很难找到继续选择纯燃油车的理由。
尽管有人仍对燃油车抱有情怀,认为没有发动机轰鸣的汽车缺乏灵魂,但技术不会因人的情怀而停滞不前。当新的解决方案不仅续航里程更高、成本更低、使用更自由,还解决了传统痛点时,它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替代,而是碾压式的进化。
因此,当面对20万的购车预算时,消费者或许应该扪心自问:这份预算是为了追求情怀,还是为了满足日常通勤需求?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个问题或许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