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具身智能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其发展路径与挑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近日,一场汇聚了产学研各界精英的论坛在2025商汤技术交流日具身智能板块举行,围绕具身智能的关键进展、行业挑战及中国在此领域的独特机遇展开了深入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闫维新指出,具身智能的进步得益于深度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的深度融合。小脑的迅速进化使得机器人行走能力大幅提升,鲁棒性和泛化性显著增强。同时,大脑方面的创新也在加速,百万真机数据集的积累和通用平台的出现,正推动具身智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展现更多潜能。
银河通用合伙人张直政认为,具身智能领域正呈现出“科研-创新-应用”全链条的蓬勃发展态势。数据积累爆发式增长,创新理念不断涌现,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行业对具身智能的规模化商业应用充满信心。
然而,具身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库帕思CEO黄海清提到,数据互通难题和高昂的构建成本限制了模型的训练效率,高昂的成本也减缓了机器人的普及速度。机器人在主动思考和复杂环境适应能力上仍有待提升。
松应科技创始人CEO聂凯旋强调了物理AI仿真在促进具身智能模型训练中的关键作用。完善的物理AI仿真系统能够涵盖多种感知组件,让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360度感知物理世界,从而快速学习各种技能。
在比较中美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差距时,嘉宾们一致认为,在算法层面,中美差距不大;在算力层面,尽管存在差距,但国产算力正在加速创新追赶;在数据层面,中国凭借丰富的物理场景和应用数据采集优势,拥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关于具身智能的“打脸时刻”,即颠覆人们认知的关键突破,嘉宾们各抒己见。张直政认为,具身智能将在各个行业悄然实现突破,以多层次、全方位的方式展现其潜力。闫维新分享了冬奥会期间烹饪机器人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具身智能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黄海清提出了“打脸时刻”的两个标准:一是机器人以较低成本完成简单重复性任务,实现开发成本的显著降低;二是机器人具备共情能力,在情感陪护等场景中给予人们情感关怀。聂凯旋则从技术供应商的角度出发,认为每个具身智能应用场景的子行业都有望诞生冠军企业,推动行业转型发展。
尽管具身智能领域热度持续攀升,但创投圈个别投资人的“批量退出”言论引发了热议。面对质疑,嘉宾们认为,这是科技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声音,只有直面质疑并克服挑战,行业才能真正从实验探索阶段走向产业落地阶段。
在论坛的最后阶段,嘉宾们一致表示,尽管面临数据壁垒、技术瓶颈与商业化的多重挑战,但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仍在早期阶段,需要产学研各界协同攻坚、开放共享基础设施,共同推动这一赛道从资本的“想象力试验”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