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根据乘联分会与中国充电联盟联合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全国公共充电桩总量已达到389万个,环比增长6.7万个,尽管增速略低于去年同期的19%。与此同时,私人充电桩数量也大幅增加,目前总数为985万个,3月单月增长23万个,增速达到12%。
公共充电桩的单桩月均充电量也呈现出积极增长态势,从去年的1303度提升至1505度,显示出充电设施利用率的提升。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老旧充电桩技术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部分低线级地区的电动车购买反悔率有所提升,反映出充电设施的均衡性和便捷性仍有待提升。然而,随着规模的不断提升,调整难度逐渐减小,电动车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在充电桩的月度增长方面,2025年3月底公共充电桩数量较2024年底增加了32万个,私人充电桩数量也增加了61万个,增速较快。同时,换电站数量也大幅增加,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更多便利。充电桩的使用以私人充电为主导,大多数车主通过自有充电桩、共享充电桩以及小区或公司内的公共充电桩进行充电。
从各地公共充电桩的特征来看,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的充电站建设较好,充电桩数量增长迅速。以广东为例,2025年3月公共充电桩数量增长了10375个,份额达到15%,较去年有显著上升。然而,各地公共充电站的情况差异较大,乡村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仍然较低。
在充电企业方面,我国充电桩运营商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包括一体化企业、电网自建充电桩网络、大型车企集团自建充电网络以及第三方运营商。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已呈现出马太效应,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直流充电桩的发展规模较大,头部运营商表现强劲,如广汽能源、蔚来等企业的充电桩充电量均表现优异。
从满足需求能力的角度来看,国家新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私桩慢充是发展趋势。然而,目前私桩的发展速度尚不能满足电动车的普及需求。根据调查,自有充电桩用户在充电桩充足性、布局合理性、充电价格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其他用户。因此,加快私人充电桩的建设和普及,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未来,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布局和结构,提升老旧充电桩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推动充电设施的均衡发展和便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有力保障,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