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的热土上,苏州再度孕育出一颗璀璨的独角兽之星——思必驰。这家企业近日正式启动科创板辅导备案,标志着它在经历2023年首次上市尝试未果后,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根据2024年胡润中国独角兽榜单的权威数据,思必驰的估值已高达100亿元人民币。在智能语音语义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赛道上,思必驰以3%的市场份额紧随讯飞、阿里、百度之后,位列行业第四。据艾瑞咨询预测,到2025年,中国智能语音市场规模将突破563亿元大关,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
回溯思必驰的创业历程,创始人高始兴与俞凯于2007年在剑桥大学携手创立公司,初衷是解决外语教学中的语音技术难题。然而,回国后他们发现市场环境尚不成熟,不得不从零开始,通过在咖啡厅采集语音数据来积累初始资源。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公司果断放弃教育业务,全面转向物联网领域,这一战略调整背后,是高始兴对智能硬件爆发潜力的敏锐洞察。
自2019年起,思必驰凭借自研AI芯片TH1520,成功将算法功耗降低30%,并成功打入海信、雅迪等企业的供应链,形成了独特的“云+芯”战略。这一战略不仅让思必驰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更在2024年实现了芯片年出货量超2000万颗,驱动了1.6亿台IoT设备的壮举。随着ChatGPT的兴起,思必驰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发布的垂域大模型DFM-2,在奔驰、比亚迪等60余家车企中实现了超90%的对话成功率,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
然而,尽管技术突破显著,思必驰的盈利焦虑依然存在。从2020年至2022年,公司累计亏损7.42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超过80%。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思必驰在最新两轮融资中成功引入了国资与产业资本,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思必驰的核心业务主要围绕“让机器听懂人话”展开,涵盖了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会议办公等多个领域。
在智能汽车领域,思必驰为奔驰、比亚迪等60多家车企提供了语音交互系统,累计“上车”超1500万辆,在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TOP100中覆盖率位居第一。在智能家居领域,公司自研的AI芯片年出货量达2000万颗,赋能了美的、海尔等近200家客户,覆盖了1.6亿台IoT设备。在会议办公领域,思必驰的AI办公本也成功入驻全国近千家门店,在京东新品增速榜上名列前茅。
面对科大讯飞的全场景布局、阿里的电商生态等强劲对手,思必驰选择了“垂直领域+硬核技术”的发展路径。其DFM-2在汽车场景的对话成功率超过9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同时,思必驰还凭借软硬一体的自研芯片、垂域深耕的市场策略以及开放性的第三方模型接入能力,构建了自己的护城河。随着行业向“多模态交互”的下一代技术演进,思必驰已试点视觉唇动检测技术,将语音延迟降至25毫秒,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