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万众瞩目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盛大启幕。在车展的首日,余承东、周鸿祎、李斌、何小鹏等业界大佬纷纷亮相,然而,雷军及其备受期待的小米YU7却意外缺席,这一缺席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回想起四年前的上海车展,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科技企业纷纷涌入造车领域,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而到了2023年,上海车展已经彻底转变为国际新能源汽车展,智能化技术创新成为了车展的绝对主角。当时,雷军亲临现场,遍访各家展台,为小米汽车的发布做足了准备。
如今,上海车展迎来了40周年的新里程碑,展会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在众多品牌中,小米汽车与鸿蒙智行等新晋品牌迎来了它们的首秀,然而,一些传统品牌如兰博基尼、劳斯莱斯以及韩系法系品牌却未能现身。在本届车展上,人工智能与汽车的深度融合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而关于智能驾驶的花式营销则逐渐降温,趋于理性。
在智能驾驶领域,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概念频繁出现在车企的宣传中,然而,这些概念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却显得晦涩难懂。因此,一些夸张的宣传和误导性的信息导致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误解和误用。例如,有新闻报道称,一名男子在高速公路上开启“智驾”功能后,竟然安心地睡了一个多小时,这种行为无疑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极度不负责任。
为了满足复杂场景下的辅助驾驶需求,业界普遍采用了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相机和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构成的融合感知系统。同时,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也使得感知、决策和规划更加高效协同。为了防止驾驶员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长时间分心,一些车企还引入了DMS系统、方向盘握力检测或扭矩检测以及多种警示系统。
尽管智驾宣传的规范对车企的宣传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阻碍技术的发展。相反,它有助于智能驾驶技术回归安全本质,为行业划定更清晰的安全底线。宝马集团董事高乐对此表示欢迎,他认为新规不仅不会延缓辅助驾驶技术的开发速度,反而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安全性。
在本届车展上,宝马与阿里巴巴联合定制的两大BMW专属AI智能体首次亮相,为全球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智能体验。同时,搭载定制AI引擎的全新BMW智能个人助理也在展台上首次展出,该助理融合了超过600万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文远知行则展示了其自研的AI端到端大模型,该模型在执行驾驶任务时能够考虑现实世界中的复杂因素,并预测可能的情境。文远知行表示,AI端到端大模型在复杂的感知、预测和规划任务中具有高效率的出色表现,其持续学习和优化的特点也使得技术进步形成了飞轮效应。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网联车已经在多个城市进行了试验和应用。在苏州,智能网联车在国内首条可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的“智慧高速”上进行了测试;在北京,文远知行新一代量产Robotaxi「GXR」获准开展“车内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收费服务,覆盖了多个高速路段和城市场景。
展望未来,驾驶辅助系统的发展将朝着硬件需求降低、用户体验提升和智驾可用率大幅提升的方向迈进。随着传感器、算力端等硬件成本的下降,辅助驾驶功能将从“能用”转变为“好用”,并在更复杂的场景中发挥作用。同时,极端天气等复杂环境下的可用性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经过40年的发展,上海车展已经成为观察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窗口。其历史轨迹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紧密相连,同时也见证了汽车工业变革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如今,随着电动化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和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汽车智造正在改写全球产业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