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智驾”更名“辅助驾驶”,智能网联车安全前行第一步?

时间:2025-05-08 07:17:13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近期,新能源汽车领域迎来了一场宣传用语的变革。不少消费者注意到,多家新能源车企在线上线下的推广材料中,将以往频繁出现的“智驾”一词,悄然替换为了“辅助驾驶”。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又将如何波及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

追溯其直接原因,不得不提及4月中旬工信部组织的一场汽车企业安全专题会议。会上,相关部门明确要求车企必须“清晰界定系统功能及其安全响应措施,严禁夸大或虚假宣传”,并特别指出,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以及“高阶智驾”等词汇。这一指令迅速传导至市场,不仅促使宣传材料迅速调整,车企的营销话术也随之发生了微妙变化。

尽管从表面上看,“智驾”向“智能辅助驾驶”的转变似乎是被动的,但这一变化却更为贴近现实情况。正如业内专家所言,这是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逐步迈向正轨的重要一步。过去,“智能驾驶”这一概念虽然炙手可热,但实际上却名不符实。根据2014年发布的自动驾驶系统国际标准,只有达到L3级别及以上,才能被称为有条件自动驾驶。然而,L3级别却成为了众多车企自动驾驶技术的“隐形天花板”。在营销层面,车企纷纷推出诸如“升级版L2”“L2+”“L2.9”等概念,甚至直接用“智驾”一词来概括,大肆宣扬自家系统“理论上可以无人驾驶”,甚至在试驾中鼓励用户双手离开方向盘。如今,这些夸大其词、不负责任的宣传终于被彻底叫停,客观揭示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性,无疑是理性的回归,更是对安全底线的坚守。

宣传层面的纠偏已悄然展开,但更为紧迫的是重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近年来,一些司机在开启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后,出现了剪指甲、玩手机甚至睡觉等危险行为,这些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据公安部交研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驾驶相关事故量同比增长了217%,其中76%的事故源于驾驶员对系统能力边界的误判。如何帮助更多驾驶员建立对辅助驾驶的正确认知,明确技术边界,规范使用,牢记禁用场景,将驾驶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场“智驾”降调、安全升级的风潮中,监管的加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交通出行,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谈及创新与发展。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