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深度探讨新能源发展路径的报告——《2024年电氢碳协同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全面审视了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通过电、氢、碳三元素的协同作用,推动新能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略。
报告指出,我国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新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占比逐年攀升,至今年6月底,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超越煤电,成为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一环。然而,新能源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消纳困难、电力供应保障难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挑战以及电网配置能力不足等多重挑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电氢碳协同开发模式”。在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议采用“水-风-光协同开发模式”;而在水电资源匮乏的地区,则推荐采用“电氢碳协同开发模式”,通过结合绿色电力、绿色氢能及绿色氢基产品与二氧化碳减排利用,实现新能源的多元化和协同发展。该模式细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仅输出电力、仅生产绿色氢基产品以及同时输出电力和生产氢基产品,每种类型在设备配置、成本效益和减排效果上各具特色。
报告还深入分析了影响电氢碳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包括灵活电制氢、电制氨、电制甲醇技术,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煤电掺氨技术以及氢(氨)发电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于解决新能源波动性、降低碳排放以及提升能源系统的调节能力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随着柔性工艺的不断进步,预计2030年后,这三种电氢碳协同模式均有望具备经济性,其中,综合效益最为显著的是第三种模式。不同地区可根据自身优势探索应用该模式,如北部地区新能源基地化开发潜力巨大,未来将成为绿氢的主要产地,推动新能源开发和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东中部地区则可利用海上风电和分布式新能源,结合火电脱碳改造,成为绿电、氢能、氨能和甲醇的重要供应源。
电氢碳协同发展模式不仅为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发展,这一模式有望在能源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