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针对汽车车门把手的安全性能,展开了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计划意见征集。这项标准特别针对电动式和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识、安全性能及结构强度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国标修订迅速引起了广泛讨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专项标准尚处于空白状态。而我国现行的QC/T 988-2014《汽车车外门拉手》标准,仅针对传统门把手的耐久性和机械强度等基础性能有所规定。此次新规的出台,无疑将填补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门把手在安全技术上的空白。
车门把手的标准制定,绝非仅仅是一个技术或设计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能,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底线。记得有一次乘坐网约车,那是一款新能源车型,我围着车转了好几圈,都没找到门把手。司机从车窗探出头来,示意我按感应区,门才缓缓打开。那一刻的尴尬与不便,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设想一下,在紧急情况下,如果车门把手难以找到,那耽误的每一秒都可能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
实际上,近年来多起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中,车门能否及时打开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此次国标修订,正是针对当前市场上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了追求流线型外观和低风阻系数,部分车型牺牲了机械应急开启功能,甚至在碰撞后因电力中断而无法打开,这无疑构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工信部此次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规范,也是对新能源车技术路线中“重形式轻安全”倾向的一次有力纠正。一些企业将炫酷作为卖点,用电子集成替代机械冗余设计,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风险。
实际上,针对新能源车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监管层正在构建全面的规则体系。在智能驾驶领域,工信部已明确规定,自2024年底起,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在电池安全方面,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对电池测试条件、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及观察时间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这些举措的共同目标,是推动新能源车产业更加规范地发展,重申了一个基本常识:技术革新与安全保障并不矛盾。在汽车行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任何技术创新都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从车门把手到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从续航里程标注到电池安全,监管风暴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规则。这不仅填补了具体标准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确立了技术发展的价值导向,迫使企业重新审视“科技感”与“安全感”的平衡,让产品设计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
对于正经历深刻变革的新能源车产业而言,将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融入技术基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这样,新能源车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健步伐,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车时,也应更加关注车辆的安全性能,不盲目追求炫酷的设计和科技感,而是将安全放在首位。
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能源车产业将迎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