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无疑在中国汽车行业中掀起了波澜。5月15日,吉利汽车在一季度业绩会上,正式对外阐述了其战略整合的紧迫性,而核心议题便是极氪的私有化。
一周前,吉利汽车向极氪发出了非约束性报价函,提议私有化极氪。这一举动距离极氪在纽交所上市尚不足一年。吉利汽车控股行政总裁桂生悦在业绩会上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吉利汽车必须改变过去品牌分散、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通过深度整合,将公司资源凝聚成一个拳头,以应对挑战。
5月13日晚,极氪公告称已成立特别委员会,以评估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集团的提案。这意味着极氪从美股退市,回归吉利汽车的流程已经启动。吉利汽车计划收购极氪全部剩余股份,若收购完成,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桂生悦在业绩会上解释了极氪回归吉利的考量。他表示,由于吉利汽车和极氪是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内部整合流程复杂,效率低下,沟通成本高。两家公司有不同的激励机制,团队在实际业务运营过程中可能为各自公司争取利益倾斜,导致整体整合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吉利汽车决定通过私有化极氪,从根源上提高企业竞争力。
极氪的回归,是吉利汽车面对近年来汽车行业变化,战略灵活调整的缩影。作为吉利转型新能源的代表,极氪从领克独立三年后便叩响了IPO的大门。然而,极氪在美股上市的一年里,市值并未达到预期的融资水平,甚至出现了市值倒挂的现象。极氪引以为傲的技术基因,也未能被投资者充分认知。
在电动车赛道投资热情降温的背景下,投资者对车企的盈利能力和增长前景提出了更高要求。极氪市值长期处于低位,老股东不愿折价增发新股,能够发行的流通股规模受限,加上美元融资利率高位运行,进一步压缩了极氪的融资空间。因此,极氪的回归吉利,成为了吉利汽车面对市场不确定性的主动选择。
事实上,这并非吉利汽车第一次进行品牌整合。早在2014年,吉利就曾将帝豪、全球鹰和英伦三个子品牌整合回吉利品牌,喊出了“一个吉利”的口号。此番整合拉开了吉利从增长到低迷再到新一轮增长的周期。然而,时隔十年,吉利再次提出“回归一个吉利”,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行业压力已全然不同。
在行业调结构和强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吉利汽车需要不遗余力地寻找压缩成本的路径,以在马太效应愈发凸显的市场中跑马圈地。因此,吉利汽车的整合和聚焦战略,正是顺应竞争格局变化的应有之义。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合并的核心就是要在产品战略上形成共识,资源整合进一步聚焦协同。未来,吉利汽车将有一个统一管理架构,资源配置将杜绝重复投资。
自去年9月《台州宣言》发布以来,吉利控股旗下公司已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整合运动。在品牌端,极氪吸纳了领克,吉利整合了雷达、几何和LEVC并入吉利银河。在研发端,随着品牌公司的结构调整,对应的研发队伍也整合至吉利研究院。吉利还在电池方面进行了整合,逐步形成独立的供应链公司,以提升系统运转效率和降低内部成本。
如今,吉利汽车的聚力效果初步显现。一季度,吉利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2.8万辆,收入增长25%至724.9亿元,销售、行政费用同比下降。极氪集团也比去年Q1的营收有所增长,销售费用下降。在市场不确定性持续放大的当下,吉利汽车选择主动收缩、集中资源,以换取下一轮破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