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十堰,一场聚焦专用车产业创新发展的盛会于5月15日盛大启幕,由电动汽车百人会精心策划。此次大会汇聚了中联重科、东风商用车、江淮汽车等业界领航者及行业精英,共同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专用车行业的转型路径与未来趋势。
宇通重工总经理陈红伟在会上透露,专用车领域的新能源渗透率已从2021年的1%急剧上升至2025年的15%,其增长速度远超乘用车市场。这一显著变化得益于政策端的强力推动,特别是“双碳”目标提出后,公共领域车辆的全面电动化政策迅速落地,为市政环卫、物流配送等特定场景的新能源专用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24年,新能源专用车销量已突破30万辆,增速接近50%,其中冷藏车、环卫车等细分领域的渗透率更是超过了40%。
技术迭代成为推动专用车产业变革的另一大动力。京能新能源副董事长孙茂建指出,兆瓦级超充技术的突破使得新能源重卡的补能时间大幅缩短至30分钟,有效缓解了“续航焦虑”。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产品总监张国君则以电动搅拌车为例,展示了场景适配带来的巨大价值。在“短途循环作业”场景下,电动化不仅降低了30%的运营成本,还避免了长途运输的续航问题,其电动搅拌车的渗透率因此高达71%。
专用车产业的技术路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乘用车的“油改电”模式加速向原生电动平台迁移。宇通推出的“睿控E平台”通过整合高安全超能电池、碳化硅控制器与智能热管理系统,实现了能耗降低20%的显著成效。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的智能底盘则支持线控转向与冗余制动系统,为L4级自动驾驶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专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成熟度的显著提升,核心部件如宁德时代高倍率电池、地平线征程6芯片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0%,成本大幅下降。
智能化与电动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双螺旋”效应,不仅提升了专用车的运营效率,还使其从传统的“运输工具”转变为“智能作业终端”。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强调,专用车的智能化边界远超乘用车,需要实现车辆与上装功能的协同智能。在企业产品端,宇通L4级无人驾驶环卫车已累计运行50万公里,能够自主完成高精度作业;卡尔动力推出的“1名驾驶员+6辆无人车”编队模式则通过优化风阻降低了10%的能源成本。
场景化创新成为专用车产业突破低端内卷、开辟蓝海市场的重要途径。在传统自卸车、搅拌车市场陷入价格战的背景下,头部企业通过精准匹配技术需求,实现了高技术壁垒与高毛利的差异化发展。湖北一专汽车在油田领域、冷链赛道以及应急装备板块均取得了显著成绩,部分车型的利润率超过了40%,远高于传统专用车15%的平均水平。场景化创新还推动了产业链的深度协同,十堰的专用车产业集群通过“底盘定制+上装研发”的一体化模式,降低了二次物流成本,提高了售后响应效率。
专用车产业的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专用车出海已从“试探期”迈入“攻坚期”。虽然2024年中国商用车出口量突破了80万辆,但主要目的地仍在东南亚、非洲市场,且以低端自卸车为主,欧美市场占比不足5%。为了突破高端市场壁垒,中国专用车企业需要在技术、品牌及生态能力上全面提升。例如,苏美达集团通过推动十堰企业转型利润率超30%的休旅房车,并在巴拿马设立海外仓,实现了产品升级与属地化运营的双重突破。同时,中联重科、柳工机械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争夺行业话语权。
国际化竞争的压力正倒逼国内专用车产业集群加速升级。十堰市规划打造千亿级专用车集群,通过整合资源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湖北一专等企业则推动从“单一制造”向“解决方案输出”的转型,新兴企业如卡尔动力则以L4级无人驾驶技术定义了“运输机器人”新品类,实现了单车毛利率的大幅提升。在制造、服务、数据三重生态融合的背景下,中国专用车产业正逐步从“成本优势”向“系统能力输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