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消费观念与中国大相径庭。面对仅有的10元,印尼人更倾向于选择一杯奶茶或一条手链,而非一顿饭。这一选择背后,折射出印尼人对生活品质的独特追求。
印尼华人Steven分享了他的观察:“印尼人在饮食上并不挑剔,只要能吃饱就行,但在娱乐和休闲方面,他们却舍得花钱。”对于大多数月收入不足2500元的印尼人来说,享受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心,即便这意味着他们往往入不敷出。
走在印尼的购物中心,奶茶和咖啡连锁店总是人头攒动,而主打IP周边的泡泡玛特和名创优品也时常出现排队结账的景象。在印尼最大的电商平台Shopee上,即便是几十元的鞋服,也提供了分期付款的选项,这并非系统通用设置,而是真实反映了印尼人的消费需求。
在雅加达的高档写字楼附近,尽管有国际和本土快餐连锁,但对于月薪4000元的印尼白领来说,一顿40-50元的快餐显然过于奢侈。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实惠、但分量较少且环境一般的路边摊。如果选择在写字楼里的快餐店用餐,他们则更看重食材的品质,即便这意味着要牺牲一些分量。
印尼的中产阶级标准相对较低,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月收入在300万至1500万印尼盾之间,折合人民币约为1296至6480元。在雅加达等大城市,这一标准可能还要更高。与中国相比,印尼中产家庭的收入存在一定差距,底层劳动者的购买力更是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消费选择。
然而,这种消费观念并未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而改变。Steven认为,印尼人均收入要达到1万元人民币的水平,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观和物质丰富度都将发生变化,但印尼人无法完全满足的消费现状还将长期存在。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名创优品在印尼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印尼开出了3000平米的旗舰店,其中超过80%的面积用于展示IP产品,吸引了大量印尼消费者。名创优品抓住了印尼人对IP和潮玩的喜爱,实现了品牌影响力与销售额的大幅提升。
不过,尽管名创优品等中国品牌在印尼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他们仍面临本地化的挑战。Steven指出,这些品牌虽然已经在印尼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印尼人的深层需求,也很少推出具有本土文化元素的产品。真正的本地化不仅要引入国际IP,更要理解印尼人的沟通密码和消费习惯。
在沟通层面,中国企业也需要做出调整。一位初到印尼考察的中国商人Andy表示,与印尼合作伙伴沟通时,最好使用英文或让懂印尼语的华人进行翻译,以避免因语言障碍导致的误解。他补充道:“开会时,印尼合作伙伴用母语三句话说清渠道情况,却因为要用中文解释十分钟,最后双方理解还出现了偏差。”
因此,中国企业想要在印尼市场取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印尼人的消费习惯和文化特点。从商品设计到商务谈判,都需要充分考虑印尼人的需求和偏好。只有这样,才能像融入到中国人生活中的欧美品牌一样,成为融入到印尼人生活中的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