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对于许多来自非顶尖高校、文科背景的毕业生而言,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显得尤为艰难。然而,对于00后的雪柳来说,情况却有所不同。尽管她的学历背景并不占优势,但她凭借三段在大厂AI业务的实习经历,成功在AI领域站稳了脚跟。
雪柳深度参与了大厂头部AI产品从0到1的全过程,甚至亲自撰写了一款AI产品的用户手册。尽管她投出的600多份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但这三段宝贵的实习经历为她赢得了AI相关岗位的面试机会,并最终收获了两家AI公司的offer。
同样搭上AI热潮顺风车的还有即将从复旦大学金融系硕士毕业的博誉。尽管入学时曾听闻毕业即年薪百万的传说,但面对金融业的不景气,他选择转型,投身AI领域。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AI+金融的创业公司实习,并逐步从小公司进阶到一线大厂,最终顺利拿到了上海一家大厂AI业务线的offer,年薪颇具竞争力。
在博誉看来,AI对00后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风口。他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众多渴望加入AI赛道的年轻人。他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一条快速打入AI赛道的职业升级路线:对于专业与AI无关的人来说,建议先从初创公司开始投递简历,逐步从小厂晋升到中厂,再到大厂,实现职场跃迁。
职升机AI产运负责人斑马所在的初创团队正是这条职场通关游戏中的重要一环。她在小红书上发布的一条招聘内容实习生的帖子,意外收获了数千阅读量和数百条留言。尽管她的团队只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初创公司,但依然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的关注,其中包括知名大厂的产品经理和名校背景的毕业生。
“先上桌,再吃饭”,这已成为众多对风口敏感的聪明人的共识。95后的万晓初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成式AI的风口,决定在这个赛道寻求突破。他创立的AI创业公司聚焦AI+销售智能产品,已经跑通了PMF,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在他看来,人生中能经历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机会并不多,而生成式AI正是他必须抓住的机会。
在AI赛道上,00后的创业者们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00后的李文轩就是这样一位创业者。他中学时便在国际物理竞赛中获奖,17岁便进入腾讯实习。在大一时,他决定从UCB休学创业,正式进入AI赛道。他的AI智能学习产品面向海外大学生,上线半年便积累了数万用户和数十万美元的营收。目前,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最新一轮百万美元的融资。
李文轩的创业经历充满了冒险和决心。他引用网络热梗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出来’,因为机会不等人。”他的团队虽然在国内,但业务却面向海外,用他的话说,“用中国的团队,赚全球的钱”。
同样急于创业的还有北大的贾子昕。她在一家爆火的AI创业公司实习一周后,便决定结束实习,返回学校组队创业。她坚信AI赛道对00后来说机会难得,尤其是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创业。她的团队精简而高效,三人组合便能承担起CEO、CMO、CTO的职责。
AI赛道的火爆也吸引了资本的关注。一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表示,过去硬科技、半导体等产业不相信“年少有为”,但现在,AI作为新技术,让较早从事该行业的年轻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他们更敏锐,动手能力更快,因此更受资本青睐。
然而,AI赛道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一方面,跑步进场的人率先吃到了红利;另一方面,集体性的“AI焦虑”也在加速内卷。一些人担心AI会替代人类的工作,产生生存焦虑。但正如雪柳所坚信的,小镇青年想破局,需要的不是逃离算法,而是掌控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