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五月,热浪滚滚,气温轻松突破了35度大关。然而,在这座山城,比亚迪的一场技术盛宴却比炎炎夏日更加炙手可热。这便是比亚迪超级e平台技术解析全国巡回体验会重庆站的亮点——兆瓦闪充技术路演。
比亚迪针对电池闪充技术的两大核心问题——高效输入与稳定输出,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首先,他们通过超高速离子通道技术,从电解液、隔膜到电极,全面优化了闪充电池的材料体系,使得通道内阻降低了50%,解决了电池“吃得下”的问题。
其次,比亚迪独创的刀片电池,以其对称设计和叠片工艺,实现了最短传热路径和5倍以上的导热效率提升,尤其适用于超大倍率充电。而兆瓦闪充刀片电池更是引入了外部双电子流通道,拓宽了电子运动的路径,降低了电芯产热50%,有效解决了电池在高强度充电下的散热问题。
比亚迪还应用了超稳定自修复SEI膜技术,提升了高温下电池的寿命35%。而双面设计冷媒立体复合流道技术,则大幅提升了电池的散热能力,换热面积和换热性能分别提升了100%和90%,确保了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
然而,要实现兆瓦闪充,仅优化电池技术还远远不够,车载设备的能耗优化同样至关重要。比亚迪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使得其旗下的汉L和唐L两款车型能够真正支持兆瓦闪充技术。
但即便是技术如此先进,兆瓦闪充的普及之路仍然面临着重重挑战,其中最大的难题便是充电桩的建设。目前,市场上支持5C超充的公共充电桩本就稀少,兆瓦闪充充电桩更是凤毛麟角。为此,比亚迪采取了自建与合建相结合的方式,计划自建4000个兆瓦闪充桩,并给出了双枪充电和升压充电的现实解决方案。
双枪充电虽然不及兆瓦闪充的速度,但相比常规单枪快充,其充电效率提升了一倍,大大节省了用户的补能时间。在活动现场,我们亲眼见证了双枪充电的神奇之处:先插入单枪(100kw)充电,随后再插入另一支枪,仅1分钟左右,双枪便同时开始工作,直至充满。
然而,无论是车辆技术的提升还是充电桩的建设,都不是兆瓦闪充普及的唯一难题。更大的挑战在于建网,即构建一个完善的充电网络。截至2024年底,全国充电桩总量虽然已达1235.2万台,但超充桩占比仅为5%。而建设一个兆瓦闪充充电站的成本更是高达500万元,是普通快充站的6倍。
面对如此巨大的投入,比亚迪选择了与中石油、中石化、南网和国网等四家公司合作,共同推进兆瓦闪充站的落地。比亚迪表示,自建4000多个兆瓦闪充桩只是第一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在活动现场,比亚迪被问及为何要在全域800V、5C超充尚未普及的情况下推出兆瓦闪充技术。他们给出的答案是:随着国内“三电”技术的日益成熟,电车性能的提升已接近极限,而电池安全与补能效率成为了电车用户的两大痛点。这也是一部分油车用户不愿转向电车的主要原因。因此,比亚迪认为,兆瓦闪充技术的推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电动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在全国新能源车企中,比亚迪凭借其健全的兆瓦闪充技术体系和领先的销量规模,成为了实现这一技术普及的最佳人选。而兆瓦闪充技术的推广,不仅是一场技术大战,更是一场资本大战。比亚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用户、车企和电网三方的利益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