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智能座舱大模型普及,个性化服务背后安全如何保障?

时间:2025-05-26 10:09:01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智能座舱技术的竞争异常激烈,各大车企与供应商纷纷展示其最新研发成果。AI大模型、多模态交互以及跨域融合等前沿科技成为车展上的热门话题。随着汽车逐渐转变为人们的“第三生活空间”,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期望已不再局限于基本功能,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交互体验。

车展现场,AI大模型上车已成为车企展示技术实力的标配。在智己汽车展台,搭载最新“IM OS 3.0智能驾驶系统”的L6车型展示了AI大模型驱动的全场景交互能力。该系统基于“灵蜥数字底盘”与“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能够精准执行复杂指令,如跨APP搜索、多设备联动等,甚至能结合环境与用户习惯提供主动服务,如雨天自动启动“雨夜模式”。

类似的技术在华为鸿蒙座舱、伟世通全新高性能座舱系统以及赛轮思xUI等解决方案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车载语音助手从简单的“机械应答”升级为“主动服务”。智己L6的“全域深度OTA”架构更是让AI模型能够持续进化,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然而,AI大模型虽然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但并未完全解决用户体验的痛点。许多消费者表示,当前大模型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娱乐和信息检索方面,与他们期望的“全场景智能管家”还有一定差距。部分体验者坦言,在开车时更需要的是主动安全提醒或疲劳监测,而现有系统则更倾向于推荐短视频等娱乐内容。

为了打破智能座舱同质化的瓶颈,车企纷纷布局个性化服务。伟世通的cognitoAI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用户行为模式,实现了“上车即适配”的极致体验。该系统能够记录驾驶员对座椅位置、空调温度的偏好,并根据天气和日程自动推荐目的地。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情绪识别”功能,通过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分析用户情绪状态,自动调整氛围灯颜色和音乐风格。

赛轮思则通过引入“AI角色”概念,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其xUI平台允许用户选择不同性格的虚拟助手,如严谨的“商务管家”、活泼的“旅行伙伴”、贴心的“生活助手”以及专业的“车况专家”。这种拟人化设计大大增强了用户粘性,让许多体验者感觉像是拥有了一个懂车的朋友。

尽管AI大模型为智能座舱带来了体验上的升级,但其安全隐患也引发了行业的担忧。多家企业在车展现场演示时出现了响应延迟、误识别等问题。例如,华为鸿蒙座舱在复杂路况下需要3-5秒才能完成跨平台搜索;部分语音助手则因方言或噪音干扰导致指令错误。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还可能对行车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工信部近期明确要求车企降低频繁OTA更新,确保功能在充分验证后再上车。同时,功能安全需符合ISO 26262标准。行业也在积极探索平衡方案,如博世推出的舱驾融合域控制器、均胜电子采用的“硬件预埋+软件迭代”策略等。这些方案旨在通过硬件冗余和软件迭代来降低风险,提升系统稳定性。

在智能座舱技术的未来发展中,软硬协同、跨域融合以及生态开放将成为主要趋势。新一代座舱芯片将提供更强的AI算力,为大模型应用奠定基础;座舱系统与智驾、动力域的深度联动将实现“场景自适应”服务;车企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将引入更多跨场景应用,丰富用户体验。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智能座舱也面临着技术可靠性和伦理边界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行业还需建立覆盖研发、测试、运营的全生命周期验证体系,并规范数据使用,保护用户隐私。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