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都市街道上,一辆汽车悠然前行,面对复杂多变的交通状况,它总能巧妙地穿梭其间,仿佛被一位老练的司机精准操控。然而,当你靠近观察,会发现驾驶座上空无一人,方向盘自行转动,这便是自动驾驶技术的神奇魅力。
自动驾驶技术,作为对驾驶员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的增强乃至替代,正逐步引领汽车行业的新变革。从L1到L5的五个技术层级,象征着从辅助驾驶到完全无人驾驶的逐步演进。目前,我们正站在L2向L3过渡的关键时期。
这项前沿技术不仅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璀璨明珠,更是多个国家战略交汇的焦点。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纷纷将其纳入国家发展蓝图,自动驾驶已成为全球科技竞技场上的焦点赛事。近年来,新车市场上配置自动驾驶系统的比例显著攀升,从2015年的23%跃升至2022年的53%,彰显出这一技术的蓬勃发展态势。
尽管自动驾驶技术的愿景是将人类从驾驶任务中彻底解放,但当前现实却面临挑战。数据显示,自动驾驶汽车的百万千米事故率仍高于人类驾驶的两倍。这一现状凸显出自动驾驶测评体系的不完善,亟待系统性开发高效准确的测评技术,以确保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
为了突破传统道路测试的局限,同济大学和上汽集团的研究团队开创性地研发了一套自动驾驶测试技术体系。他们利用三代轻量级驾驶场景全息采集装备,构建了一个覆盖从场景数据到测评标准的全方位测试平台。这一平台不仅能够实现复杂驾驶场景的高精度重构,还解决了高风险场景的泛化难题,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行驶提供了坚实保障。
面对极端天气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严峻考验,研究团队更是迎难而上。他们利用“人—车—路—环全要素耦合仿真推演技术”,构建了一个能够模拟各种复杂交通环境的仿真平台。这一平台不仅涵盖了气候、道路状况等环境因素,还能够动态模拟传感器在恶劣天气下的表现,以及交通流中其他车辆的行为变化。通过数万千米的虚拟测试,研究团队成功优化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应急避障算法,显著提升了其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性。
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道路上,我国相关企业正稳步前行。他们一方面扩大L2级功能场景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积极探索L3或L4级应用的可能性,甚至瞄准了L5级的最终目标。为了支撑这一高速发展态势,自动驾驶测试评价标准体系也亟待进一步细分、完善和创新。
同济大学和上汽集团研究团队的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还自主研发了自动驾驶系统测试评价技术框架体系。这一成果不仅显著缩短了自动驾驶产品的更新周期,提高了企业的研发竞争力,更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正不断创新。我国相关企业正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自动驾驶技术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向着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