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历史长河中,马桥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古代文明的探索之路。近日,“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七季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的焦点聚集在了《追寻马桥文化》一书上,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诵读着这部关于本土历史文化的佳作。
马桥遗址,作为新中国上海地区考古事业的发源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进行的首次正式考古发掘工作,不仅为上海地区的考古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因马桥文化的命名,让这一时期的青铜时代文明得以广泛认知。马桥文化的分布范围不仅局限于上海,而是广泛延伸至长江三角洲,甚至触及宁绍平原,成为研究古代文明不可或缺的一环。
考古学,这门通过实物遗存探索人类历史的学科,自十九世纪中叶在欧洲诞生以来,便不断拓展着人类对过往的认知边界。在中国,考古学的引入和发展同样经历了曲折而辉煌的历程。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科学与思潮的涌入,到古史辨学者对文献历史的质疑,再到考古学的逐渐兴起,中国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马桥文化的发现,正是这一历程中的重要篇章。
在早期中国考古学的探索中,北方和西北地区是研究的热点。然而,南方地区,尤其是上海一带,却长期被忽视。直到南京、上海地区的学者,如卫聚贤等,开始自发进行田野调查,上海古代历史的神秘面纱才逐渐揭开。1935年,卫聚贤等人在金山戚家墩遗址的发现,标志着上海地区考古工作的初步尝试,尽管当时的方法尚显粗糙,但这一发现无疑为后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时光荏苒,如今,“发现闵行之美”系列活动已成为推广本土文化、激发青少年历史兴趣的重要平台。第二十七季的诵读活动,通过江川路小学少年们的朗诵,让更多人感受到了马桥文化的魅力。这部《追寻马桥文化》不仅是对马桥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研究的期许与召唤,它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学者关注这一领域,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每晚21:30,伴随着少年们清脆的诵读声,闵行区的夜空仿佛也被这份对历史的敬仰所照亮。让我们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