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战场烽火再起,美团与阿里正面交锋进入白热化阶段。上周六,这场由京东间接引发的战役迎来了第二轮高潮,美团日订单量激增,从前一周的1.2亿跃升至1.5亿,而淘宝则稳定在8000万单,并特别强调其数据不包含自提和0元购订单。
回溯至4月,刘强东曾公开抨击美团在骑手社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试图揭露其“软肋”。然而,市场反应显示,消费者对于优惠券的敏感度远超其他,真正的“软肋”或许在于消费者的钱包。
6月中旬,刘强东曾预告将在一个月后推出外卖新模式,但面对紧迫的时间表和竞争对手的强劲势头,这一新模式能否如期亮相并产生预期效果,仍充满不确定性。优惠券的吸引力似乎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门槛。
尽管美团无疑将京东视为竞争对手之一,但从近期的市场动向来看,阿里才是美团真正的眼中钉。双方补贴力度的差异,无疑透露了这场竞争的核心所在。
对于京东而言,刘强东可能低估了阿里介入即时零售市场的决心和力度。面对这一计划外的挑战,京东或许应考虑战略性调整,而非一味硬抗。若能在减少补贴的同时维持千万级别的日订单量,对京东而言已属不易。
当前,即时零售战场主要是美团与阿里的双雄对决。这场战斗预计将持续至少半年至一年,除非有外部力量介入以遏制“内卷”。刺激消费和提升骑手收入成为了双方共同的口号,也为这场竞争增添了几分复杂性。
战斗的最终走向将取决于各方的战略目标、完成度以及潜在的新入局者如拼多多和抖音的态度。尽管这两家公司很可能加入战斗,但其力度预计不会太大,因为即时零售业务对它们当前的业务影响有限。
美团显然在追求外卖和即时零售业务的单量和GMV增长。而阿里则更看重整个电商大盘的表现,特别是闪购业务能否为淘宝、天猫等传统货架电商带来增量。如果阿里整体电商数据因闪购补贴战而表现强劲,那么它将更有动力加大补贴力度,这无疑将给美团带来巨大压力。
除了补贴外,这场战斗还关乎“快”的心智之战。京东发起外卖大战的本质就是捍卫其“快”的品牌形象。目前,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在配送速度上都难以与美团匹敌。因此,阿里选择了稳扎稳打的策略,以免在消费者心中强化美团的“快”形象。而美团则通过不断发布战报和强调订单量“遥遥领先”来强化自己的认知优势。
关于这场闪购大战的终局,市场各方都在猜测各方的均衡份额。去年外卖市场的数据显示美团与饿了么的份额分别为70%和30%。而上周六,三家主要平台的闪购订单量总和估计已达到了2.5亿单。这场大战不仅迅速培养了用户的消费习惯,还极大地拓展了市场规模。一年后,在没有强力补贴的情况下,整体市场日订单量能否稳定在2至2.5亿之间,将成为关键。对于阿里来说,份额低于40%将是失败;美团则难以接受低于55%的份额;而京东能保持5%的份额就已属不易。
尽管从份额上看有输有赢,但在各方共同推动下,即时零售市场得到了显著放大。因此,阿里、美团乃至京东或许都没有真正的输家。消费者作为最大的受益者,将享受到更加“多快好省”的服务。而政府则需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坐享市场竞争带来的消费刺激和内需增长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