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奖得主杨立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地位无可争议,然而,这位AI深度学习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却在meta遭遇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近日,meta宣布以148亿美元投资AI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并邀请其年仅28岁的CEO亚历山大·王全职加入,担任首席AI官,领导新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MSL)。这一变动,意味着杨立昆将向这位年轻后辈汇报工作,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自2013年加入meta以来,杨立昆一直担任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负责监管公司的核心AI研究项目,包括开源框架的开发、新型Agentic系统的探索,以及机器人技术与AI融合的前沿研究。他的贡献不可小觑,但meta老板扎克伯格显然对目前的团队并不满意,开始从外界大力招募人才。
扎克伯格的“钞能力”横扫了整个AI行业,从苹果、OpenAI、Google和Anthropic等顶尖公司挖来了大批人才。据说,他以巨额薪酬撬走了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负责人,给OpenAI的高级研究员们开出了诱人的薪酬。这一系列操作,让同行们怒不可遏,OpenAI首席研究官马克·陈甚至在团队内部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然而,扎克伯格的疯狂挖人,对杨立昆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这位被誉为“深度学习教父”的科学家,不仅要面对被边缘化的现实,还要向比自己年轻37岁的后辈汇报工作。网友纷纷为杨立昆鸣不平,而他在社交媒体上的两次回应,一次强调自己首席科学家的身份没有变,一次表示自己更擅长科学领导而非管理,言语间透露出无奈与卑微。
回顾杨立昆在meta的打工史,他与扎克伯格之间也曾有过蜜月期。2013年,杨立昆加入meta,成为人工智能研究院FAIR的第一代领导者,开启了AI行业深度学习的浪潮。在FAIR的几年里,他带领团队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发布了ResNet、PyTorch等重要产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
然而,扎克伯格推崇的快速推进与商业化风格,与杨立昆推崇的逐级演进与开放透明风格似乎并不兼容。早在2018年,扎克伯格就曾将杨立昆FAIR负责人的位子拿掉,让他转任首席AI科学家。这一次,随着亚历山大·王的全职加入,杨立昆在meta的地位再次受到挑战。
杨立昆与扎克伯格之间的分歧,不仅仅是职位变动的问题,更是技术路线之争。杨立昆提倡通过理解物理世界来构建“世界模型”,是开源的坚定支持者。而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的新成员,大多来自OpenAI、Anthropic等公司,他们的研究方向和主要贡献都在GPT-4等文本模型上,且都是闭源模型。杨立昆对大语言模型始终抱有质疑,认为它只是概率统计,无法在未来带人类走向AGI。
这种分歧在meta发布Llama 4大语言模型后达到了顶峰。该模型发布后遭遇了差评如潮,用户发现其在编程能力、上下文长度等方面远不符合官方宣称的成果。meta内部人员也纷纷“倒戈”,Llama项目的核心成员大量离职。这一事件让杨立昆的处境更加艰难,他的研究成果开始与扎克伯格的预期相悖离。
作为行业先驱,杨立昆看重的是学术研究价值,而扎克伯格却是以商业价值为导向。两人的KPI无法对齐,导致meta公司内部始终无法形成合力。在押注元宇宙失败、AI模型及产品不断被行业超越的背景下,扎克伯格似乎对杨立昆理想的研究失去了信心。现在,meta的超级人工智能实验室里,那些能够立即执行项目、产生商业价值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更符合他的需要。
杨立昆在meta的职场沉浮,反映了学术与商业结合的难题。开创了学术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商业的既得利益者。在人工智能领域打工的杨立昆,最终也可能成为职场中的“牛马”。他的经历,让人不禁思考,知识分子和创新者如何在商业世界中保持自己的初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