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全球移动出行巨头Uber正加速其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布局,通过一系列战略联盟展现其雄心壮志。
近日,Uber宣布与由复旦校友创立的L4级自动驾驶企业Nuro携手合作。根据协议,Uber计划在未来六年内斥资数亿美元,推动超过2万辆无人配送车上路运营。这一举措标志着Uber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又一重大迈进,特别是在城市配送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方面。
Nuro由谷歌自动驾驶项目的前核心成员朱佳俊和Dave Ferguson共同创立,专注于L4级无人配送车的研发。其技术专长与Uber在最后一公里配送和城市自动驾驶出行方面的需求不谋而合。目前,双方合作的原型车已在Nuro的测试场地进行测试,预计首批车队将于明年正式投入运营。
此次合作并非Uber首次与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结缘。就在不久前,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也与Uber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无人驾驶出行服务扩展至美国和中国大陆以外的全球市场。小马智行、Momenta和文远知行等中国自动驾驶先锋企业,也早已与Uber达成合作,共同布局海外市场。随着Nuro的加入,Uber的“中国自动驾驶合作伙伴网络”进一步壮大。
Uber频繁携手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背后,是全球Robotaxi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迁。招商证券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在城配物流等特定场景中已实现商业化落地,而美国企业如Waymo和Cruise虽然在技术上领先,但在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和规模化运营方面仍面临挑战。小马智行CEO彭军表示,从技术指标和运营层面来看,国内在这些方面比海外更领先,因为海外的人口密度、路网密度以及开放区域的人口量和建成区面积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
在占据国内市场优势的同时,中国自动驾驶企业也在加快全球化步伐。除萝卜快跑外,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和Momenta等公司也在欧洲、中东等地区进行测试或试运营。这一趋势表明,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正逐渐获得国际认可,而海外巨头也希望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抢占市场先机。
然而,尽管前景广阔,L4级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在技术层面,复杂城市环境下的长尾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在法规层面,各国对无人驾驶的监管政策仍在摸索中;在成本层面,硬件和运营费用依然是行业普及的障碍。尽管如此,部分头部企业已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彭军透露,2025年将是Robotaxi的量产元年,公司今年计划按1000辆车排产,车辆毛利有望转正。
Momenta CEO曹旭东则从安全性的角度提出了量化标准,认为自动驾驶需要达到比人类驾驶安全一万倍的水平,才能支持100万台Robotaxi规模化上路。他强调,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依赖于智能驾驶技术的指数级进步。
Uber的“中国战略”不仅反映了全球自动驾驶行业的技术竞合趋势,也凸显了中国企业在商业化落地上的独特优势。通过与萝卜快跑和Nuro等企业的合作,Uber正在构建一个涵盖乘用与货运的自动驾驶生态系统。对于中国自动驾驶企业而言,与Uber的合作不仅是技术输出的契机,更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