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动自行车市场迎来一波重大调整,消费者注意到雅迪、九号等品牌在多个电商平台悄然下架了大批电动自行车产品。据经销商透露,此举是为了应对即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旧国标产品正加速在线下进行清仓处理,销售期限延长至2025年11月30日。
新国标的出台,无疑给电动两轮车企业带来了清库存的巨大压力,但同时也被视为行业洗牌与需求重启的契机。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标准的升级,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有望激发新的市场需求。
在这场“新旧更替”的大潮中,“智能化”成为了企业手中的一张关键牌。自2019年上一轮国标实施以来,电动两轮车行业已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洗牌,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被淘汰,市场需求激增,推动了行业的爆发式增长。然而,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增长动力开始减弱,2024年国内两轮电动车总销量同比下滑11.6%,降至约4950万台。
面对这一困境,电动两轮车企业开始积极探索破局之道,从价格、质量到功能全面升级,智能化成为竞相追逐的焦点。在华南国际电动车展上,台铃展示了具备无人智驾技术的电动车,能够应对复杂路况,实现自动泊车等功能。同时,台铃还发布了行业首个智驾大模型,自2024年1月起成为全系车型的标配。
前小鹏汽车创始人之一何涛创立的OMOWAY品牌,也发布了搭载全栈自研智能系统的电动摩托车原型车OMO X,具备ACC自适应巡航、一键泊车等先进功能。九号公司同样不甘落后,发布了Ninebot SIGHT(九号AI视觉辅助系统)、Ninebot OS等一系列创新智能功能,并推出了无人驾驶电动自行车“小T”。
电动两轮车的竞争重心已从传统的速度、续航转向智能化,企业不仅要有智能功能,更要追求智能功能的强大与实用。随着市场饱和,消费者对电动两轮车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成为重要考量因素。据艾瑞咨询报告,76.4%的消费者表示会优先考虑带有智能功能的两轮电动车,尤其在18-30岁的年轻消费群体中,智能化更是购车时的首要关注点。
价格战过后,电动两轮车行业的增长逻辑已悄然转变,单纯依靠低价策略已难以维持竞争优势。近年来,雅迪、爱玛等头部企业虽然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但利润增长却趋于平缓。相比之下,九号凭借中高端市场定位,在利润规模上实现了快速追赶。
数据显示,九号电动两轮车的平均售价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其毛利率也更高,显示出智能化带来的溢价效应。九号的高端智能化产品不仅打破了原有市场格局,还推动了品牌升级,4000元以上车型占比超过50%,远高于行业28%的平均水平。
然而,智能化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的刚需,其在电动两轮车上的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自动驾驶等智能功能在两轮车上的实用性受到质疑,路况的复杂性限制了智能辅助驾驶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部分智能功能过于花哨,实用性不足,反而增加了用车成本和维修成本。智能两轮车的高售价也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目前,基础智能功能已成为电动两轮车的标配,但这也带来了新的烦恼——智能服务的隐藏收费。不少车主反映,在购买时未被告知智能服务的收费情况,直到一年后收到续费通知才恍然大悟。九号、小牛等品牌的智能服务费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部分用户认为收费不透明、随意涨价难以接受。
尽管智能化已成为电动两轮车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但行业仍需在智能功能的实用性、消费者认知、法律法规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毕竟,电动两轮车作为交通工具,其核心在于解决出行需求,智能化、个性化、品牌化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何在智能化竞争中打造差异化优势,让智能化溢价与实用价值相匹配,将是电动两轮车企业面临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