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市场巨头Babycare,一个集荣耀与争议于一身的品牌,正站在其发展历程的关键节点上。从2014年一款婴儿背带的诞生,到如今覆盖超过150个二级类目、拥有约3万个SKU的全品类母婴品牌,Babycare的崛起速度令人瞩目。其全渠道GMV早在2020年就已突破50亿元大关,复合年增长率更是超过100%,巅峰时期估值超过250亿。
然而,在这辉煌成绩的背后,Babycare也面临着代工模式下的品控争议、营销风波以及IPO进程的不明朗等多重挑战。作为新消费品牌的代表,Babycare以设计驱动和代工模式迅速扩张,创始人李阔凭借工业设计背景,成功将首款婴儿背带打造成爆品,并随后通过OEM代工迅速拓展至纸尿裤、湿巾、玩具等众多品类。
这种轻资产模式让Babycare得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除奶粉外的全品类布局,但代工模式也带来了品控上的隐忧。近年来,Babycare多次因质量问题被监管部门点名,消费者投诉也屡见不鲜。从“湿巾霉变”到“辅食机头藏异物”,再到纸尿裤内嵌有“黑色尖状异物”,这些问题无疑给Babycare的品牌形象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中国新生儿数量的连续下滑也给Babycare带来了不小的市场压力。面对线上流量红利消退和国内新生儿数量减少的双重挑战,Babycare在资本的加持下开启了线下门店规模化和出海的新战线。然而,线下渠道的拓展并非易事,与传统渠道巨头相比,Babycare仍显薄弱。而出海日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日本母婴市场对品质要求极高,且本土品牌占据绝对优势,Babycare想要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也绝非易事。
更为关键的是,Babycare的IPO进程也始终未见突破。自2023年9月启动A股IPO辅导以来,中金公司的辅导工作已完成多期,但上市之路仍然漫长。品控风险未除、品牌定位摇摆以及资本耐心消耗等深层障碍,都成为了Babycare上市路上的绊脚石。品控是母婴产品的生命线,但代工模式与自建品控体系的失衡却让质量问题成为了IPO审核的难题。同时,从“美国设计”到“国货之光”的品牌定位转变,以及营销争议的不断出现,也让消费者对Babycare的认知变得混乱。
Babycare的困境不仅反映了其自身的挑战,也折射出新消费品牌的集体焦虑。在流量与资本的催熟下,规模扩张或许相对容易,但产品力和信任积累却难以速成。对于Babycare来说,要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新平衡代工与自建产能的投入比例、营销驱动与产品创新的资源分配以及全球化叙事与本土化落地的协同。只有这样,才能将估值转化为真正的可持续价值,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