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帷幕即将拉开。此次大会前夕,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一款创新之作——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建政在采访中形象地比喻道:“如同训练螃蟹奔跑,永远无法企及马的速度,但人工智能的进步正引领我们探索前所未有的领域。”
步入大会现场,一股强烈的未来感扑面而来。人形机器人的阵容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仿佛成了展会的主角,将人类环绕其中。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展览不仅在于数量的增多,更在于质的飞跃。得益于大模型的加持,这些机器人的“智慧”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名为“智造车间坊”的展区,两台人形机器人正忙碌地模拟着工业流水线上的作业场景。据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李玥萱介绍,这两台机器人分别负责抓取红色料箱和遗漏的红色及蓝色料箱,它们所使用的正是自主研发的大模型技术。
而在另一侧的“小卖部”展区,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机器人则展示了其在大模型助力下的抓取能力。工作人员武文韬解释道,以往机器人只能根据预设程序在固定位置抓取物品,而现在,它们能够自主观察、判断并抓取紧密排列的商品。这种自主决策的能力,正是大模型赋予机器人的新“大脑”。
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的团队也带来了他们的最新成果——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微小的摄像头和特种材料,结合AI算法,能够赋予机器人高灵敏的触觉能力。据该团队教授陈文明介绍,这一技术将使得机器人能够抓取易碎物品,如嫩豆腐等。目前,该传感器已经应用于机器人领域,并计划通过新成立的上海新智具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向市场。
对于科研与产业化的区别,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王资凯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科研追求的是前沿技术和理论突破,而产业化则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稳定性。他强调,人类需要的是那些能在生活中稳定发挥作用、能在工业场景中稳定完成任务的实用产品。这也正是人工智能领域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