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业的浩瀚星空中,有这样一位低调的引路人,她的名字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她所孵化的企业却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硬科技的天空。朱晓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就是这样一位在幕后默默耕耘的“独角兽孵化器”。
提到大疆无人机,人们往往惊叹于其技术领先与全球市场的霸主地位,却鲜有人知晓,这位翱翔天际的“雄鹰”背后,有着朱晓蕊的身影。2007年,经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引荐,朱晓蕊结识了大疆创始人汪滔。那时的汪滔,还在为他的直升机控制系统梦想奋斗,团队蜗居在深圳简陋的民房里,连专职保洁都请不起。朱晓蕊没有犹豫,毅然加入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团队,成为大疆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她没有计较股权,而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团队,白天在哈工大深圳实验室进行算法优化,夜晚则穿梭于民房之间,亲自调试飞控系统。从传感器校准到姿态控制代码,每一步都凝聚了她的心血。正是这样的坚持与付出,大疆的Phantom系列无人机横空出世,一举成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的领头羊。
时间轴跳转到2014年,朱晓蕊的实验室里迎来了一位同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博士生邱纯鑫。邱纯鑫的研究方向是激光雷达,在那个自动驾驶尚未成为风口的年代,这项技术被视为“用黄金堆出来的玩具”。面对质疑,朱晓蕊展现出了非凡的决断力。她深入了解了邱纯鑫的算法演示后,果断决定支持这个项目,并亲自推动软硬件同步研发。在朱晓蕊的坚持下,速腾聚创从“学术样机”蜕变为了“可量产产品”。七年后的2022年,当雷军携小米战投的24亿资金进入速腾聚创时,他们发现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源于朱晓蕊当年的英明决策。速腾聚创凭借硬件成本低、软件响应速度快的“组合型优势”,在激光雷达领域站稳了脚跟。
朱晓蕊的低调与务实,不仅体现在她对项目的选择上,更贯穿于她的日常工作中。当汪滔带着大疆登上国际舞台时,她可能正埋头于实验室,优化飞控算法;当邱纯鑫签署融资协议时,她或许正在为学生讲解传感器校准的误差模型。她从不主动提及自己在大疆的联合创始人身份,甚至在速腾聚创的融资发布会上,也只是淡淡地回应:“让邱纯鑫多讲讲技术细节。”她的学生们,将她视为实验室里的“代码把关人”,创业路上的“技术顾问”,却从未见过她渴望站在聚光灯下的模样。
朱晓蕊的成功,并非偶然。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技术的潜力,并在资本尚未介入之前,就带领团队深入钻研。无论是无人机的飞控系统,还是激光雷达的软硬件研发,她都亲自参与,从细节入手,逐行代码抠精度,逐项成本控制算精细。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乐于“复制经验”,将在大疆验证过的成功模式,直接应用于速腾聚创,从传感器选型到成本控制,甚至是团队开会时的讨论规矩,都一脉相承。这种从学术到产业的“重编程”能力,让硬科技创业不再是碰运气的游戏,而是成为了一种可复制的成功模式。
朱晓蕊的故事,是科技圈里最生动的“传帮带”。她用自己的经验为学生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护城河”,让他们在技术突围时少走了许多弯路。同时,她也将自己的名声化作“敲门砖”,让实验室的论文成果得以转化为行业标准。在硬科技创业日益艰难的今天,朱晓蕊这样的老师,无疑是行业中的一股清流。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科学家的价值,不在于闪光灯下的荣耀,而在于那份能够照亮他人前行道路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