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重磅发布了其第56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揭示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据报告显示,至2024年底,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成功跨越7000亿元大关,且连续多年保持着超过20%的高速增长率。
今年上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取得了从技术探索到广泛应用的显著飞跃,不仅产品数量激增,应用场景也日益多元化。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随之大幅增强。截至今年3月份,已有346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完成备案登记。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深入具体应用场景,截至6月份,用户利用这类产品回答问题的比例高达80.9%。国产人工智能产品在千亿级参数规模和多模态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并与办公协同、教育普及、工业设计、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了一个覆盖广泛的智能应用生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郁林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从“互联网+”的广泛连接阶段,向“人工智能+”的创新引领阶段过渡。“互联网+”构建了万物互联的数字基础,积累了大量数字场景和数据资源,而“人工智能+”则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十四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建设成果斐然。五年来,互联网基础资源不断丰富,推动了更多用户共享数字发展成果,加速了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制造业领域,重点工业企业的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已达到84.1%。在服务业领域,沉浸式文旅、低空配送、即时零售等数字化场景层出不穷,促进了数字消费的平稳增长。
互联网还在不断增强县域产业的竞争力,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截至今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9.2%,较去年底提升了1.9个百分点。
刘郁林认为,“互联网+”向“人工智能+”的转变,既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抉择,也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等全流程的深度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为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介绍,随着一批优质国产AI产品加速走向世界,我国AI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专利拥有国,占比高达60%。截至今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已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2024年我国数据生产量达41.06泽字节,同比增长25%;全国算力总规模达280EFLOPS;高质量数据集数量同比增长27.4%,为人工智能模型的研发和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晓表示,随着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话语权显著增强。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并提出中国方案,致力于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全球AI治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