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国家网信办:超470款大模型完成备案,AI应用用户突破30亿大关

时间:2025-07-27 06:10:07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快讯团队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高级别会议上,上海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有益、安全、公平”为主题的人工智能向善分论坛上,国家网信办网络管理技术局局长于永河透露了一系列重要数据。目前,已有474款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完成了备案,另有247款大模型的应用或功能成功登记,这些大模型应用的注册用户总数已经突破了30亿大关。

本次论坛的现场汇聚了众多行业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路径。于永河局长的发言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密切相关。该办法于2023年7月由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旨在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挑战,确保相关服务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深度合成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为信息的生成和合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深度伪造和欺诈等风险。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章,明确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对AI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义务。

针对“眼见不为实”的信任危机,国家网信办网络管理技术局联合多部门,于今年3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并同步实施了配套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标识手段,完善人工智能的全生命周期治理,推动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于永河在会上详细介绍了《标识办法》的制定思路和实施策略。他强调,全周期管理方案需要充分考量当前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避免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因此,该方案并未对添加数字水印及识别作强制性要求,而是采用了嵌入源数据的技术手段添加隐式标识,实现了生成合成内容的可监督、可溯源。

在标识方法上,《标识办法》也进行了创新。对于文字内容,参照了注册商标的TM标识和3C认证标识,采用了文字角标形式的显式标识。对于音频内容,则使用了通用的“摩斯码”式标识,以减少对用户的干扰。同时,鼓励内容传播服务提供者提升生成合成内容的识别能力,及时标注出疑似内容,避免误标和漏标。

于永河还介绍了全链条标识治理的理念。从内容制作、内容传播到功能使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标识管理。在内容生成阶段,制作平台需嵌入隐式标识,记录相关信息;在内容传播阶段,传播平台需承担主动核验责任,对未合规标识的内容进行拦截或补充标注;在应用分发阶段,应用程序分发平台需严格审查标识相关材料,确保上架的应用具备规范标识的能力。

为了构建完善的治理框架,国家网信办还在积极制定包括管理办法、技术强标和实践指南在内的全体系内容。据透露,近期将发布涉及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各模态的元数据标注方法、元数据安全防护方法以及生成合成内容检测方法等6项实践指南。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