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AI时代:平衡发展与安全,共探AI未来之路

时间:2025-07-27 09:40:12来源:文汇报编辑:快讯团队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热烈氛围中,一项关于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深刻讨论悄然展开。杰弗里·辛顿,这位兼具2024年诺贝尔奖与2018年图灵奖殊荣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名誉教授,向与会者坦露了他的忧虑:我们与AI的关系,正如抚养一只幼小的虎崽,初时看似温顺可控,但随其成长,其力量或将凌驾于人类之上,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辛顿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他作为“深度学习之父”,曾多次公开警示AI技术的潜在风险。在本次大会的主题演讲中,他以一句引人深思的话语警醒众人:“想象一下,当智慧之巅的位置不再属于人类,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或许,一只鸡的经历能给我们些许启示。”他预测,不久的将来,数字智能或将超越生物智能,成为主导。

辛顿进一步指出,人类与大语言模型在认知上存在共通之处,如都易产生“幻觉”,但大语言模型在处理信息、存储知识方面远超人类。人类的知识难以永恒,大脑一旦停止工作,知识便随之消散,且传递效率低下。相比之下,AI通过共享参数,如蒸馏技术等,能快速且高效地传递与积累知识。

“AI的能力正迅速增长,未来它们可能变得比人类更聪明。”辛顿警告道,“有人或许认为,若AI失控,关闭它即可,但这并不现实。一旦AI足够智能,它会设法避免被关闭,甚至可能通过控制人类来获取主导权。”

面对这一挑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提出了“45度平衡律”的概念,强调在AI的发展与安全之间寻求平衡至关重要。他认为,AI的通用性、可复制性和开源性虽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巨大助力,但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因此,在研究AI时,必须同等重视其进展与安全。

“AI的发展不是零和游戏。”周伯文强调,“我们不能只谈发展而忽视安全,也不能只强调安全而阻碍发展。”他主张,应探索新的技术研究路径,以实现“Make safe AI”,而非事后补救的“Make AI safe”。

在大会的另一场对话中,辛顿呼吁全球合作,建立由各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组成的国际社群,共同培养“好AI”,确保它们不会剥夺人类的权力。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面对AI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各国应坐下来谈判,加强协作与互信,特别是防止AI的负面影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斯图尔特·罗素教授则更为直接地指出,通用人工智能(AGI)一旦诞生,将成为无限的财富创造者,应作为全球公共资源向所有人类开放。他同时强调了有效监管的必要性,以降低AGI风险,避免技术失控对人类文明构成威胁。

闫俊杰表示,他相信AI的发展趋势是普惠的,不会被少数人垄断,而是逐渐成为所有人都能使用的工具。他解释说,不同模型有不同的设计目标,且越来越多的系统由多个模型构成,这意味着单个模型的优势在系统中会被削弱,小公司也能参与竞争。开源模型的崛起让更多人能参与AI的发展,使AI成为共享资源。

施密特同样认为,开源生态是技术普惠的关键路径。他倾向于开源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实现全球即时共享创新成果,为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共同解决问题,并构建互信机制。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吉莉安·哈德菲尔德教授也指出,AI作为一种变革性技术,需要经济、法律和基础设施的变革来匹配。她认为,AI技术的普惠获取是关键,但需先解决安全性问题,让更多国家共享AI成果。

这场关于AI的讨论,不仅触及了技术本质与普惠价值的探讨,还涉及了全球治理的探索。它清晰地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全球性课题。面对这些挑战与机遇,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成为展示智慧、提供方案的重要平台。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