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期间,威客引力主办的“WAICUP!之夜”活动于7月27日晚在世博展览馆下沉式广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AI 有什么大不了”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人工智能领域和人文社科界的众多先锋思想者,共同探讨了技术、文明与人类未来的深度思辨。
随着夜幕降临,小旭乐队的人机协奏拉开了活动的序幕,音乐中蕴含着协作的密码,展现了科技与情感的共生之道。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核心,成为新时代的“超级个体”,引领着生产力革命。
赵汗青,AI.TALK创始人及生成式歌手Yuri的构建者,在活动中表示:“AI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是摄影和绘画争议的重演。”他认为,AI技术的出现为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边界,而AI作品所遭受的质疑,不过是摄影术诞生初期“这不是艺术”论调的翻版。他强调,艺术的本质是想法而非表达,AI技术正在实现创作领域的“平权革命”。
青年导演Junie则从女性创作视角出发,重新定义了人机关系。她将AI比作“经验的乘号”,放大了自己十年的创作积累,使那些难以言说的梦境和时空想象得以具象化。Junie在《浮生若梦》的创作中实践了与AI的混合心流状态,强调这不是雇佣关系,而是两个创作意识的共振。
纪录片导演兼作家秦晓宇则从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背景出发,构建了一套抵抗数字异化的“肉身本体论”。他指出,当AI在“三生万物”的维度上无限延伸时,人类反而应在“道生一”的原始创造中确认自身存在。他强调,基于“小数据”的生命体验是算法无法复制的“人文孤本”,构成了对抗算法同质化的堡垒。
杰弗里·辛顿在WAIC现场分享了AI将寻求更多控制权的观点,并引发了关于AI无法取代的人类特质的讨论。他认为,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人类会创造出比人类更智能的AI,但AI无法取代的是情感的连接、真实的爱与痛以及陪伴中的共同成长。
华大基因CEO尹烨表示:“人类今天的每一次举动,都会成为训练明天人工智能的语料。”世界数字科学院首席人工智能官杜兰则指出,AI时代最重要的是沟通能力,标准化、结构化的工作更容易被取代。超脑AI孵化器发起人王佳梁则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AI让标准化智力劳动变得触手可及,但教育的深层意义在于解放人类,让“愿力”取代能力成为核心价值。
在讨论普通人应如何定义自我价值时,生命科学科普作家瞻云和AIGC中国科普行动发起人倪考梦认为,综合素质才是应对技术迭代的终极策略。而知名律师邓哲和前科技媒体组撰稿人蒋松筠则强调,在细分领域做到AI难以复制的深度才是普通人的生存之道。
活动还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张拳石、HuggingFace工程师王铁震、建筑师宿新宝、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人机互动实验室创始主任胡可嘉以及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楠等嘉宾,从技术、人文、教育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AI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张拳石教授提出了“等效与或交互”理论,实现了从“黑箱”到“透明化”的理论突破,为构建可信AI提供了新思路。王铁震则通过“开放式厨房”的比喻,阐述了开源对构建可信AI的关键作用。宿新宝以建筑师的视角,呼吁在AI时代重寻“技术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胡可嘉则揭示了AI对人才市场的颠覆性影响,并强调战略思考的重要性。李楠则分享了天文学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认知革命,并提出了双轨解决方案。
除了场内即时思辨,场外还设置了多个互动区域,如知乎学术酒吧的“AI 上头俱乐部”、AI春晚互动区等,围绕技术趋势、行业洞察和人文思考展开了深入交流。数字艺术与AI创作的碰撞、人机共创的旋律、思想者对技术伦理的探讨以及公益项目的展示,共同呈现了一场开放而充满智性活力的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