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7月29日晚的理想i8发布会上,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引发了广泛关注:前理想汽车员工赵哲伦与李想共同出现在发布会开篇的画面中。赵哲伦目前正致力于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这一安排不禁让人猜测,理想汽车与赵哲伦的项目之间是否存在潜在的合作关系,甚至李想个人或理想汽车是否会投资赵哲伦的创业项目。毕竟,智能机器人技术正是理想汽车也在探索的领域之一。
发布会的重头戏无疑是理想自主研发的VLA系统,该系统将于8月免费交付给用户。回想起2024年6月,李想在重庆曾信誓旦旦地表示,理想有信心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实现有监督的L3级自动驾驶能力,这一承诺目前看来已基本兑现。然而,他更进一步地预言,未来三年内将实现L4级自动驾驶。这一豪言壮语引发了外界的好奇:理想当时是否已经掌握了VLA技术的足够储备,还是仅仅依靠“端到端+VLM大模型”的持续优化,就能实现从L3到L4的飞跃?
理想i8的定价策略同样出乎众人意料。在上市前,市场普遍预期其起售价会高于L8,毕竟纯电车型通常比增程或混动车型更昂贵。然而,发布会公布的价格却显示,PRO和MAX版本的i8与L8价格基本持平,而Ultra版本的i8甚至更便宜。这种价格倒挂现象在行业内极为罕见,对于有意购买i8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但这也引发了关于理想内部如何平衡i8与L8销量的疑问。未来,L8是否会降价以与i8形成协同效应,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理想汽车的家族语言一直以其独特的视觉辨识度著称,然而i8的发布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印象。其设计既融合了L系列的圆润风格,又借鉴了旗舰车型MEGA的元素,这引发了一个新问题:理想未来的家族语言该如何定义?是否会形成增程车型和纯电车型两套不同的家族语言体系?随着后续车型如i6和可能的i9的推出,理想的家族语言体系能否保持统一,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智能座舱方面,理想自主研发的大模型Mind GPT虽然投入巨大,但与主流第三方大模型相比,在交互流畅度和功能丰富度上仍存在差距。这不禁让人疑问,既然自研大模型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理想为何不借鉴其他车企的经验,直接引入更成熟的第三方大模型?例如,通过合作或接入的方式,让用户直接使用市场上已经成熟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座舱场景的适配优化。
最后,理想i8在空间设计上的表现也引发了讨论。虽然前两排座椅的舒适性和空间表现无可挑剔,但第三排的实用性和第二排通往第三排的通道设计却备受诟病。第三排腿部空间局促,长时间乘坐舒适性不佳;而通道设计不合理,乘客进出第三排时动作笨拙且耗时。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理想在后续优化中适当提升车身高度,优化第三排坐垫设计,以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