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时光轴上,深圳公共交通领域迎来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上半年公共交通客运量成功实现对广州的历史性超越。
依据深圳与广州两地交通运输部门公布的权威数据,今年1至6月间,深圳的公共交通客运总量达到了惊人的23.03亿人次,相比之下,广州则为21.99亿人次。这意味着,在这短短的六个月里,深圳比广州多承载了1.04亿人次的客流量。
或许,这组数字对于许多人而言仍显得抽象。让我们将时间轴拉长一年,回顾2024年的数据:深圳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为41.66亿人次,同比增长9.2%;而广州则为46.14亿人次,增长率仅为1.1%。彼时,深圳尚处广州之后,全年客运量差距达到4.48亿人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增速是广州的近九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再将时光回溯至六年前,2019年的深圳公共交通客运量仅为广州的65.5%。而今,深圳不仅弥补了这一差距,更是实现了对广州4.7个百分点的反超。
更令人瞩目的是,交通运输部6月份的数据显示,深圳地铁在客运量和进站人次上均超越了广州,客运强度稳居全国榜首,领先优势显著。
一张图表直观呈现了2015年至2024年间,两座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变迁。2019年,作为疫情前的分水岭,广州以33.1亿人次的客运量遥遥领先深圳的20.32亿人次。然而,疫情之后,深圳展现出惊人的恢复力,至2024年末,两城市的年客运量已几乎持平。
在此期间,深圳与广州的地铁运营里程均迅速扩张,截至今年6月,深圳的地铁运营里程已接近广州的八成。
那么,公共交通客运量,尤其是地铁客运量的增长,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何这一数据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在众多经过修饰的经济数据中,城市的公共交通客流显得尤为真实可靠。每一次刷卡进站,背后或许都关联着一次就业机会、一笔实际消费或一次重要的商务活动。因此,公共交通客运量成为衡量城市真实活力最为精准且不含水分的指标之一。
深圳客运量的历史性反超,实质上反映了其在城市吸引力和未来潜力上的超越。而深圳之所以人气飙升,根源在于其持续繁荣的经济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2025年上半年,深圳GDP实现了5.1%的增长,其中服务业增长6.1%,金融业更是高达10.9%。这些行业不仅创造了大量高薪、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还持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
深圳经济的持续上扬,还可从多个维度得以印证:企业数量激增,上半年新设企业达17万户,同比增长13.7%,外资企业增幅更是高达51.5%,彰显了全球资本对深圳未来的坚定信心;深圳智造风靡全球,高技术产品出口表现抢眼,上半年出口总额达1798.6亿元,同比增长16%;作为湾区龙头城市,深圳的虹吸效应与辐射效应日益增强,不仅吸引了大量香港消费者北上消费,还通过深中通道等基建项目,向珠江西岸辐射经济影响力。
深圳,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与企业。在这里,每一次公共交通的流动,都是城市蓬勃生命力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