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悄然兴起了一种新型“业务”——贩卖普通人的照片。
从精致的餐点照片、热闹的婚礼场景,到病床边的记录、遛狗的平凡瞬间,甚至是正在品尝泡椒鸡爪的特写,这些生活点滴都可能被收集并打包成“电子资料”,在网上以极低的价格出售。这些照片数量庞大,往往成千上万,但售价却低得惊人。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有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仅用0.01元就购买到了一套包含3000张Live图的文件。卖家声称这些照片均来自女性,且包含日常生活场景,还附带了摄像头信息。打开网盘链接,一个陌生女性的生活细节跃然眼前:高档餐厅的美食、怀中的可爱猫咪、与男友的滑雪之旅、东京樱花树下的浪漫瞬间,以及不经意间露出的奢侈品购物袋。
随后,记者又在另一家二手平台上,以0.99元的价格购买了一个包含800多张照片的订婚主题图包。这个图包中展示了来自不同城市的多对新人订婚现场的高清照片。新人们的笑容、亲友的祝福,以及婚书上清晰可辨的姓名,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眼前。卖家在商品描述中甚至表示,这些照片可用于摄影宣传接单,是推广的必备素材。
个人隐私的泄露并不仅限于照片,大量普通人的视频也在网络上肆意流通。在上述二手平台上,记者花费3.59元购买了一套包含3000个素人女生跳舞视频的素材包。这些视频中,女生们的面部特征清晰可见,没有任何遮挡处理。
面对记者的担忧,卖家不仅未表现出任何歉意,反而大方地表示可以再赠送一套海外素材,以降低风险。随后,记者收到了一份包含3000个海外博主视频素材的文件。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店铺的交易数据。部分店铺的销量已经突破万件,评论区里好评如潮,称这些素材“物超所值”、“真实可信”。一位卖家透露,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看似随意拍摄但又十分精致的生活照,这些照片非常适合用来打造社交人设。
这些被廉价出售的个人影像资料,最终主要流向了三个渠道:一是被用来装饰社交账号,很多人为了塑造“精致人设”,会大量购买他人的生活照;二是被用于社交媒体账号的运营,如旅游博主、美妆达人等新账号的初期运营,需要大量视频和图片素材,因此这些低价出售的生活图包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三是被用于应对日常请假或查岗等场景,如向公司或学校证明“人在医院”,一张实况照片往往就能解决问题。
那么,这些个人生活影像的大规模泄露究竟源于何处呢?一方面,社交媒体成为了泄露的源头之一。许多人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上分享生活点滴,但隐私设置可能并不完善。中国电信研究院的专家指出,黑灰产团伙可能会利用爬虫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批量抓取这些公开或半公开平台上的照片和视频。另一方面,身边人的泄露也不容忽视。那些从未公开发布过的照片,很可能是通过摄影师、婚庆公司或亲友的账号流出的。
面对这种情况,普通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呢?首先,要改变分享习惯,避免在社交平台上发布高清正面照片,并在发图时对敏感信息进行遮挡。其次,要管理好手机权限,定期检查哪些APP可以访问相册。在使用云存储服务时,一定要开启双重验证,并设置复杂密码以增加安全性。
一旦发现照片或视频被泄露,用户应立即收集证据并向平台投诉,寻求法律维权。同时,应尽快更换社交媒体账号及头像,并更新银行、支付宝等平台的敏感信息,以降低后续风险。
平台监管的缺失、法律执行的滞后以及技术防护的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条灰色产业链的蔓延。然而,最坚固的防线始终在于我们每个人的隐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