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博时基金:人才流动背后,薪酬体系与公司治理的挑战

时间:2025-08-05 01:05:29来源:YOUNG财经编辑:快讯团队

博时基金,这家管理规模超过万亿的基金业老牌巨头,近期因一系列人才流动事件和薪酬数据泄露传闻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博时基金,长期以稳健和专业著称,近年来却面临着人才流失的挑战。

2025年7月,市场上流传出一份疑似博时基金的薪酬数据,迅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风波,博时基金迅速作出回应,明确表示流传的数据不实,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公司已报警处理,并等待进一步的调查结论。同时,博时基金启动危机公关,多篇涉及该数据的报道因侵犯名誉、商誉、隐私和肖像权被下架。

从业务层面来看,博时基金的管理规模依然庞大。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共管理394只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超过10857亿元。剔除货币基金后,公司的非货基管理规模为6267亿元,在行业中排名第七。然而,规模背后却隐藏着固收与权益类产品表现的分化以及基金清盘数量的增加。

在债券业务领域,博时基金作为较早布局的资管机构,此前已构建起一定的产品与规模优势。然而,二季度数据显示,债券型基金虽然环比增加100亿元,但上半年整体规模缩水290.65亿元。具体产品来看,旗下债券基金表现分化,部分产品如博时信用债ETF受到市场认可,但也有不少产品因市场调整或业绩欠佳遭遇投资者赎回。

在权益类领域,尽管博时基金近年来发布了多只股票型ETF,推动了股票型基金规模的增长,但受市场环境、投资策略等多重因素影响,整体的权益类产品规模仍出现一定程度的缩水。基金清盘也直接导致公司规模减少。2025年上半年,博时共有7只基金清盘。

这种规模变化的现象,与近年来博时基金频繁的人事变动不无关系。从管理层到投研核心团队,博时基金都经历了一系列变动。自2023年以来,博时基金的管理层变动较多,副总、财务负责人、总经理、督察长等核心岗位均先后经历更迭。管理层的动荡之外,投研核心团队也出现一些变化。从2024年至今,博时基金已有9位基金经理离职,其中不乏一批长期任职、经验深厚的资深投资骨干。

例如,被誉为博时主动权益“一哥”的沙炜,因个人原因离任。沙炜在博时基金任职长达16年,管理公募基金9年之久,但其离任前管理的基金业绩长期低于市场预期。固收老将王申、固定收益投资一部投资副总监黄海峰等也相继离职,他们离职后多流向同业头部机构,如中欧基金。

作为业内公认的固收大厂,博时基金的人才变动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这些离职人员多集中在固收领域,且流向同业头部机构,这无疑对博时的固收业务构成了一定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与一些离职人员同年“转会”中欧基金的,还有原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固定收益投资一部投资总监、基金经理陈凯杨等人,他们均在博时基金任职超过十年,是固收与混合资产投资领域的中坚力量。

人才的频繁流动,不禁让人质疑博时基金的薪酬和激励机制。近年来,随着金融行业推行的“限薪管理指引”,基金公司在薪酬设计上的灵活性受到了一定限制。尽管博时基金长期以来以稳健和专业著称,但在面对市场周期波动和人才流动加剧的背景下,内部的激励体系或与人才的预期存在一定差异。

与此同时,一些头部基金公司通过股权激励、利润分享等多元化手段留住并吸引核心人才。例如,中欧基金作为国内第一家实现员工持股的基金公司,常以员工持股吸引行业优秀人才。这种深度绑定机制,对追求长期职业发展的投研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博时基金在相关机制的创新与落地方面或显得相对滞后。

此次薪酬数据泄露事件,虽然博时基金已明确表示数据不实并报警处理,但薪酬问题依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薪酬问题不只是“发多少钱”的技术性安排,而是公司治理的综合体现。博时基金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留住核心人才,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和激励机制,将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