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莫让形式主义绊住科研创新步伐

时间:2025-08-05 05:23:49来源:新京报评论编辑:快讯团队

在科研领域,为科学家营造更加宽松高效的工作环境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呼声。然而,据近期报道,不少一线科研人员依然面临繁重的非学术负担,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位来自中央直属科研院所的研究团队负责人透露,他们的研究团队在完成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后,却遭遇了因订书钉材质不符合要求而需重新装订的尴尬情况。据悉,几大箱已经整理好的结题档案因订书钉未使用不锈钢材质,被要求全部拆开重新装订。这一事件不仅浪费了科研人员的大量时间,更引发了他们对科研管理形式主义的深切忧虑。

此类事件并非个例。许多科研人员反映,他们在科研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应对各种形式化的要求,如填写制式表格、制作合规材料等。这些繁琐的工作不仅消耗了他们的创新活力,更让科研工作在形式主义的泥潭中举步维艰。

科研管理的本质应当是为创新服务,而不是沦为一场“合规性表演”。当科研工作的评价标准被扭曲为对形式合规的极致追求时,科研管理便背离了其初衷。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形式主义风气还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科研人员为了应对考核,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制作“合规材料”中,从而导致用于学术探索的时间被严重压缩。

科研管理部门对研究周期的过度切割和僵化控制也是制约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等待,而“到点出活儿”的工业化思维完全违背了科学探索的本质。有科研人员抱怨称,他们刚刚提交了一份进展报告,没过几天又被要求提交新的报告,而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研究工作往往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了破解当前科研管理面临的困局,必须从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进行全方位革新。在价值层面,科研管理部门应明确其“服务者”的定位,将科学家的时间视为最宝贵的科研资源,任何管理措施都应围绕促进创新这一目标来展开。好的科研管理应当是“隐形”的,它不应成为科研人员每天需要应对的负担。

在制度层面,需要建立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的科研评价体系。一方面,应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时间自主权,摒弃制式化的生产管理思维,允许他们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应简化管理流程,明确哪些形式要求是必需的,哪些是可以豁免的,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

科研管理应当滋养科研人员的专业成长,鼓励他们成为“创新先锋”,而非被驯化为“合规专家”。对于经过严格筛选的优秀科研团队,应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和最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真正的科研进步从来不是靠完美材料堆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试错和质疑中取得的。因此,为科研人员松绑就是为创新活力松绑。开展破除科研管理形式主义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健康、高效的科研环境,让科学家能够真正“坐稳冷板凳”,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上。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