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理想i8与8吨卡车的碰撞测试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多方相继发表声明,试图澄清各自的立场和角色。
理想汽车首先发布了一份关于此次碰撞测试的说明,解释了进行测试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理想汽车强调,测试旨在验证i8的安全性,并非有意将东风柳汽乘龙品牌卷入争议,且双方并无直接竞争关系。理想汽车将此次卷入乘龙品牌舆情争议称为“无心之举”。
随后,中国汽研也发布了声明,详细说明了测试的具体细节。中国汽研表示,此次测试是应理想汽车的要求进行的,目的是验证理想i8的安全性,而非进行标准的车对车碰撞试验,也未涉及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测试过程中,卡车是在市场上随机购买的,并配重至8吨,理想i8的碰撞速度约为60km/h,卡车的相向速度约为40km/h,测试结果与理想汽车公布的一致。
然而,尽管中国汽研已经公开了大部分测试数据,但仍有部分质疑声存在。公众主要对以下三点表示疑虑:一是卡车状态和测试数据未完全公开,导致结果难以令人信服;二是测试状态和场景是否存在定向设计的可能性;三是首发视频未对关键信息打码,而后续视频却悄然打码,引发“先发布后补救”的猜测。
在这些质疑中,乘龙卡车的声明尤为引人注目。乘龙卡车指责理想汽车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和特定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了与公众认知偏差较大的碰撞视频,不仅贬低了其品牌形象,还可能误导广大车主。
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虽然都表示此次测试只是为了验证理想i8的被动安全性能,不存在横向对比或贬低其他品牌的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次测试确实具有浓厚的“自定义”色彩。首发视频中未对卡车LOGO等关键信息进行打码,无疑给乘龙卡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更深层次来看,此次事件也反映出车企在安全测试营销方面的边界问题。为了吸引消费者关注,车企在安全测试方面不断内卷,将安全测试当作“爽片”来传播。然而,这种营销方式必须牢牢把握底线,避免存在“拉踩”或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事实上,车企在安全测试方面的创新并不为过,但关键在于公开透明。车企可以自创“超纲”测试场景,但必须公布全部测试条件和原始数据,以消除误导的可能性。同时,测试方应尊重碰撞方的意愿,或对关键信息进行打码处理,避免给其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试规范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相关部门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测试标准,以适应新车在极端工况下的能力验证需求。同时,对于驾驶辅助技术的宣传也应更加谨慎,避免消费者对驾驶辅助技术产生过度依赖。
此次理想i8与8吨卡车的碰撞测试事件虽然引发了不少争议,但也为车企在安全测试营销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未来,车企在进行安全测试时,应更加注重公开透明和尊重碰撞方的意愿,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