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发布的《2025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中,详细阐述了协作机器人市场的最新动态与未来趋势。该报告长达134页,深入剖析了协作机器人在全球及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
尽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制造业投资整体呈现低迷态势,影响了终端用户的自动化投资计划,但协作机器人市场却展现出独特的韧性,继续保持增长。据统计,2024年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了6.8万台,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25%。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协作机器人的销量更是突破了3万台大关,同比增长高达28%。
随着适龄劳动力的逐渐减少和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制造企业纷纷寻求以机器人替代低端劳动力的解决方案。这一趋势预计将在2025年进一步加剧,推动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增长45%以上。协作机器人以其独特的优势,契合了企业智能制造、人机协同以及柔性化制造的需求,不仅在工业领域大放异彩,还在农业、特种巡检、家庭服务、汽车充电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协作机器人领域技术密度高,垂直细分领域明显,场景驱动创新成为常态。在中国,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已经呈现出高度国产化和自主化的特点。诸如华沿、节卡、遨博等企业,其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率极高,同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尽管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整体出现下滑,产量同比增长14.2%至55.6万台,销量却同比下降4.50%至30.2万台,但协作机器人却逆势上扬,销量占比超过80%,成为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本体品类。
人形机器人概念的兴起为协作机器人技术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周边配套应用的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化的生态圈。下游集成商也在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涵盖了工业、医疗手术、理疗康复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多个领域。随着AI算法、传感器技术与新材料的深度融合,未来协作机器人有望在更多非结构化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然而,安全性始终是协作机器人在工业及服务领域承担更多职责的关键所在。中国正加速建立机器人标准体系,其中安全标准将更加严格、全面并国际化,以适应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协作机器人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细分产品如协作焊接、大负载协作码垛等已经开始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