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家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月球内部结构的认知增添了新的维度。通过对取自月球背面的玄武岩样品进行详细分析,科学家们揭示了月幔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还原”状态,这一发现对理解月球的起源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月球的内部结构由月壳、月幔和月核构成,其中月幔位于月壳与月核之间,厚度超过1000千米,占据了月球体积的一半以上。作为月球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源头,月幔对月球的演化历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超还原月幔”这一概念,指的是月幔中的元素倾向于以较低的价态存在,显示出一种更为原始或经历过大型撞击导致的还原状态。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嫦娥六号着陆区深部的月幔不仅比月球正面的月幔更为“干燥”和“贫瘠”,而且在氧化还原状态上更加“还原”。这一发现挑战了以往对月球内部成分分布的理解,表明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月幔在氧化还原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杨蔚指出,月幔的这种超还原状态可能意味着它从未被充分氧化,或者是在某个时期经历了强烈的还原过程,这可能与大型的天体撞击事件有关。行星的氧化还原状态是理解其内部过程和表面宜居性的关键因素,因此这一发现对于行星科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还为月球资源的评估与利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截至目前,国家航天局已发放了九批共125.42克的月球科研样品,其中包括向其他六个国家的七家机构分配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2.18克。这些样品已促使国内外科学家发表了超过150个研究成果。
月球科研样品的申请过程严格而规范,采用“线上提交+专家评审”的模式进行。公众可以通过访问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网,进入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数据与样品发布系统,了解相关信息并提交申请。每次申请窗口开放约一个月,每年分上下半年两批次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