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八月,全球汽车行业的年中财报陆续揭晓,国内外车企的表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国内市场,各大车企纷纷传来捷报,而海外同行则普遍遭遇滑铁卢,多家知名车企的利润大幅下滑,形势严峻。
其中,德国大众集团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8.5%,宝马集团紧随其后,降幅达到29%。奔驰的情况更为糟糕,净利润大跌55.8%,而保时捷的利润更是锐减66.6%,堪称重创。相比之下,德国车企虽然利润受到严重挤压,但仍有余温,而法国车企则几乎全面溃败。
雷诺-日产联盟作为曾经的行业巨头,如今也深陷困境。雷诺集团虽然净利润仍有5亿欧元,但同比下滑了64.3%。而日产汽车的亏损则更为惊人,今年上半年亏损额达到1157.6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后同比下降超过五倍。斯特兰迪斯集团(旗下拥有标致、雪铁龙、Jeep、玛莎拉蒂等品牌)的亏损也极为严重,上半年亏损2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90亿,同比下滑高达141.1%。
海外车企的股价也因此受到重创,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些拥有深厚资本积累的车企,为何会突然遭遇如此巨大的亏损?深入分析其财报,不难发现,中国市场的“不景气”和美国复杂的关税政策成为了两大主因。
以奔驰为例,今年上半年,奔驰在北美市场的交付量同比下滑6%,而在其最大的亚洲市场,交付量更是下滑了16%,其中中国市场下滑19%,销量仅为29.32万辆。显然,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对奔驰的财报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燃油豪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日益减弱,无论是驾驶硬件还是科技含量,都已无法与新能源汽车相提并论。
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销量排行榜中,前三十名中仅有奥迪A6L一款传统燃油车上榜,且排名靠后。而在25万以上的价位段中,新能源车型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特斯拉、小米、鸿蒙智行等品牌正逐步蚕食传统豪车的市场份额。
其实,奔驰等车企并非没有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电动车市场。然而,由于传统燃油车市场依然庞大,且电动车市场定位模糊,这些车企在转型过程中显得犹豫不决。宝马i3、奥迪E-tron等车型虽然早已面世,但并未在市场上取得显著成效。直到特斯拉等电动车品牌崛起,这些传统车企才如梦初醒,但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再来看美国市场,今年4月,美国对进口汽车加收了25%的关税,这一政策不仅影响了特斯拉等本土品牌,也让欧洲车企苦不堪言。斯特兰蒂斯旗下的克莱斯勒、Jeep等品牌由于部分工厂位于墨西哥和加拿大,直接受到了关税的冲击。这些车企不得不关闭部分工厂、遣散工人、停产相关车型,甚至暂停接受新车订单。
更为糟糕的是,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市场风声鹤唳。车企们不得不频繁调整生产计划和市场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关税环境。这种不确定性导致消费者购车意愿下降,市场风向趋于保守。日本车企由于在美国的国产化率较高,受关税影响较小,因此在美国市场的表现相对稳健。
面对中美市场的双重压力,欧洲车企纷纷调整年终销量目标,部分车企甚至无法给出具体预期。不过,随着欧盟和美国达成新的关税协议,以及车企加大在美国本土的投资力度,美国汽车市场有望逐渐回归平稳。
而在中国市场,日产和大众等车企则积极拥抱中国供应链,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车型。BBA等高端品牌则继续加大在新材料、轴向电机、L4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等待下一次新能源技术爆发的机遇。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些车企依然拥有雄厚的现金储备和强大的研发实力,未来仍有可能在市场上卷土重来。